-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梨园会馆浅谈
清朝时,戏曲史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梨园会馆。梨园会馆是戏曲艺人的工会组织和精神家园,今天我们能透过它的出现与发展看到戏曲史的另一面。
一、梨园会馆的建立及性质
戏曲,向来有个别称曰“梨园”,戏曲演员又称“梨园子弟”。究其“梨园”的出处,免不了要和唐玄宗李隆基有所关联。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院。”任半塘先生在其著《唐戏弄》中专作一篇《梨园考》来探究“梨园”称呼的产生和演变。得出“终唐之世,串演戏剧一事,实与‘梨园’二字无涉”0的结论。但是后世因为唐玄宗在“梨园”教习艺人,所以就把戏班称作梨园,将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清朝时,梨园会馆出现。顾名思义,“梨园会馆”就是类似戏曲演员的工会一样的组织,对戏曲演员起组织、扶助等作用。对于梨园会馆的由来,近人张次溪先生在其《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的《燕归来?m随笔》中单有《梨园馆》一篇加以考证。《梨园馆》曰:“北京梨园子弟,多来自江南田间。或因避乱,或以年荒,侨居既久,渐成土著。顾其人极重乡谊,于是有会馆、义庄诸设施,所以养生、送死、扶老、济贫也。”
由此可知,清朝时在北京的戏曲演员大多来自江南,因战乱等原因来到北京,渐渐地融入北京生活,最后就成为了新一代的“北京人”。由于是外乡人来京求生存,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人脉关系、生活来源等等都不像北京原住民那样有所保障,而身在异乡的同乡人又极重视乡谊,所以就联合起来成立自己的会馆或义庄等组织为艺人们的生老病死提供保障。
梨园会馆以艺为纽带,将梨园弟子最注重的“义气”二字贯于其中,虽然也会从事一些商业活动。但大部分皆不为个人谋取钱财,而是为梨园子弟提供帮扶为主。
仅通过一部梨园会馆碑刻就能让我们体会到梨园会馆的豪义之气:“梨园馆碑记(在右安门内陶然亭,今已磨毁。)义冢,朋友以义合者也。居处相倚,缓急相恃,忧乐与共,盖甚重乎其义也,而况于死生之际乎?”
二、梨园会馆的发展与变迁
梨园会馆最早的建立年代不可考,大概在明末清初,关于北京最早的梨园会馆馆址,一直以来有两个说法。
一个说法是最早的梨园会馆建于右安门内陶然亭西南半里许的地方,以张次溪先生为首。
考梨园馆,最初在右安门内陶然亭西南半里许,今馆舍已颓废,仅余清雍正十年秋月吴门闵源栋所撰碑记,略日:“梨园子弟,背井去家,寄迹数千里外,亲族乡党所不能顾。而一杯之土未营,七尺之躯安托。众等恻焉念之。义冢之设,盖诚笃于义者也。于是辟草披荆,计亩若干,以备同侪厝其骸骨。”观夫此,则当日此馆为义庄,非会馆之制也。按伶人在北京建设馆地,此为最早。
另一个说法是最早的梨园会馆建于精忠庙内,而精忠庙在明朝即已建立。持此观点者有王芷章先生。
精忠庙的设立始于明朝。开始修建精忠庙的时候,在祭祀岳飞的大殿左旁,又建筑了一座天喜宫,里边供奉着喜神庙祖师爷的圣像……到明末或清初,梨园会馆已成立,也设在这座喜神庙内。
梨园会馆建立后,会馆地址、会首、承办人都几经变迁,张次溪先生在《梨园馆》中有考证记载:
考梨园馆,最初在右安门内陶然亭西南半里许,次则正阳门外西珠市口天寿堂,旧为梨园馆,明时为惠济祠,乾隆嘉庆间名伶魏长生,尝卜居于此。同治中叶,程长庚以艺术负重望,为同辈所尊崇。以梨园馆久废,乃复组织梨园公所于正阳门外五道庙中间路西,其规如旧。迨光绪九、十两年间,梨园公所地基划归慈幼堂,于是梨园公所仍设于惠济祠中。然会名虽存而实废,鲜有人过问矣。
民国初年,伶人谭鑫培、田际云、程长庚等,复兴此会,易名曰:“正乐育化会”。因旧址受牵窒,乃改设正阳门外精忠庙中。
民国十三年春,伶界好事者,复发起演剧筹资。设立公会。以九千金购得王蕙芳所有樱桃斜街中间路西旧宅一所,改建梨园新馆。
可见,梨园会馆一直在建立、废止、复建的过程中飘摇不定地发展,但每一代梨园子弟都会想要会馆复建,感于其侠义?期望其庇护?这些想法都会有吧,也正是因为每代梨园子弟的这份期冀,梨园会馆才得以在风雨飘摇中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直到新中国建立。
三、梨园会馆的建制
梨园会馆的首领称为“会首”或“庙首”,关于会首及庙首的选定方法,大致是“举年资深者一人统司之”并隶属于内务府。这就表明,能承担会首、庙首重任的人,必定是年长者,资历深厚,才艺出众,并且有着高尚的人品道德,这样才能让人信服。另外。庙首和会首要听命于内务府,时常要接受内务府的传办,甚至会首和庙首的人选也需要内务府的最后裁定。
赏带翎花二品顶戴管理精忠庙事务内务府坐办堂郎中锡为出示晓谕事,现据精忠庙庙首程椿(长庚)等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