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早期电影的文化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安早期电影的文化分析   [摘要] 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在书写中西文化冲突的同时,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也对美国文化进行了客观审视,让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有了更多、更直观的了解。通过分析这些作品,可以窥见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在东西方文化相遇时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文化“对话”的依据,有助于在“跨文化”语境中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参与新一轮的文化对话与交流。   [关键词]《推手》 《喜宴》 《饮食男女》 文化冲突 身份焦虑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2.002      全球化催生文化交流,国家、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差异。考察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西文化尤其是中美文化的影响,李安的电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因为“能拍中文、英文电影,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只有他一人”。 [1]   一   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在书写中西文化冲突的同时,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也对美国文化进行了客观审视,让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有了更多、更直观的了解。通过分析这些作品,可以窥见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在东西方文化相遇时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文化“对话”的依据,有助于在“跨文化”语境中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参与新一轮的文化对话与交流。   李安虽然长期在美国拍电影,但是他的文化之根在中国,拍电影的眼光和思路“很中国”。李安的青少年时期在台湾度过,在家庭教育中接受了大量儒家思想。1975年从台湾地区艺专影剧科毕业后,李安到美国伊利诺大学学习戏剧导演,获艺术学士学位;1980年进入纽约大学电影系学习,开始了电影创作生涯,取得电影硕士学位。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获纽约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因而被美国经纪人公司看中,签约留在美国发展。从1984年起,李安一直蛰伏家中进行电影剧本创作。在此期间,他认真研究了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样式和制作方式,并尝试将中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努力创作出有特色有内涵的电影作品。1990年,李安的电影剧本《推手》和《喜宴》分别获得台湾新闻局第一届剧本甄选的第一名和第二名,此后争取到台湾“中央”电影影业公司的投资,1991年,他执导的《推手》成功上映。   在张靓蓓编著的李安传《十年一觉电影梦》中有这样一段话:   十年一觉,梦中,我仿佛正在涂抹一幅巨大的、无法一目了然的壁画。我在不同的地方画着。当我画到这边时,看不到那边;画那边时,又看不到这边。但在我心底,它们互相撞击、彼此呼应。虽然支离破碎,但冷暖自知。十年来,当我第一次抽身远观,朦胧地感觉到,好似有什么在其中酝酿、穿梭、联系、逐步累积,可又指不出一个名堂。[2]   在美国的学习经历给了李安一个异于自身文化背景的视野。李安曾经在自传中说,在美国,他充满新奇地接受了两种文化,一种是来自大陆的共产党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另一种是多元的、开放的、蕴涵多种意义的美国文化。他认为,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以“理性精神”、“征服世界”为主导思想,从自我权利、自我意识出发形成张扬的、自由的、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这完全不同于中国讲究和谐、重视礼教的“中庸之道”。在这两种文化体系的激荡与碰撞中,李安和自身固有的文化产生了一种割断,这种割断让他能吸收外文化的养分,从而成就他对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这就让李安得以在电影中以“世界人”的胸怀实现跨文化诠释。[3]   李安曾经说过感觉一辈子都像是“外人”:在台湾出生长大,总觉得自己的根在大陆;在美国是外国人;回到大陆又发现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于梦中的故土。这种漂浮的经历让李安既能以东方人的立场看西方,又能以西方的视角反观东方。黄蜀芹认为:“甚至在全世界,李安都是一位少有的以国际视角看待文化、看待电影的知识型导演。”[4] 作为一个对美国有着复杂体验的中国人,李安在电影中塑造的美国形象不仅是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也是经过“自我”的文化眼光和文化心理选择、过滤、“内化”而成的,凝结了他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这些“他者”形象可以视为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解读与诠释。   二   通过李安早期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东西方文化的相遇与碰撞、他面对西方主流文化时产生的身份焦虑以及对东方文化出路的探索与思考。   一、中西文化的直接对话:困境与焦虑   《推手》故事背景在美国,是一部夹杂着中英文对白的电影。电影对洋媳妇玛莎着墨不多,但是通过玛莎与父亲的矛盾纠葛,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国强调自由、反叛与个性的文化特征。影片开场就用一系列细节展示了朱师傅和媳妇的冲突。朱师傅的到来打破了儿子家庭原有的平衡,最直接地体现在他打乱了洋媳妇的生活。李安用朱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