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一语文六国论教案 苏教版 必修二
                     
高一语文六国论教案 苏教版 必修二
  苏洵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六国论》
  二、 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 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 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完成练习二——四 
  二、 分析课文 
  1、 齐读课文 
  2、 思考练习一。 
  3、 提名思考回答: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文章的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 
  4、 教师简析(参教师用书) 
  5、 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