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德化窑梓潼帝君造像考析
[摘要]明代德化窑梓潼帝君造像1987年出土于兰州市庆阳路明代白衣寺多子塔塔刹,一直以来被误定为明肃王造像和福、禄、寿“三星”之禄神,经笔者多方考证,准确的定名应是梓潼帝君亦称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昌府事及人间官禄的神。
[关键词]明肃王;白衣寺塔;梓潼帝君;德化窑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21-02
1987年,甘肃省地方文物部门对兰州市庆阳路240号明代白衣寺多子塔进行维修时,从塔刹内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塔藏文物。在众多珍贵文物中有一件明代德化窑白瓷造像①尤为引人注意。只是出土时微有破损,粘接修复后,光彩依然。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兰州市博物馆。
此造像为白瓷人像,塑造像两人,一高一矮,均为男性,高者13.17厘米,人物体态丰腴,戴幞头,眉清目秀,上下唇均留短须,头部微低,呈俯视状。内着右衽交领衫,外穿宽袖袍,腰间佩以明代常见玉腰带。右手执如意,左手扶膝藏于袖内,呈坐姿。旁边侍立长须老者文质彬彬,神态怡然,双手抱书卷于胸前,塑像底座为石台状。造像通体滋润光亮,胎质细腻,釉色纯净,釉面油腻肥厚,白中见黄,俗称猪油白,色泽乳白如脂似玉,为德化窑所出。
德化窑是我国历史名窑之一,明至清初其所产白瓷独树一帜跃居瓷类之首,白釉瓷代表了当时德化窑烧瓷技术的最高成就。其胎质俗称“糯米胎”,白细坚硬,釉色滋润,釉质纯净。大多数瓷胎致密,透光度强,有的在阳光下可见指影,并带粉红色。明代德化窑因成熟地掌握了氧化焰气氛的烧成技术,故出土瓷器几乎都是带牙黄的“猪油白”之类的器物。不仅如此,德化瓷器在工艺技术上追求玉器光洁莹润的质感,釉层十分薄,胎釉结合浑然一体,极有利于通过这层薄釉显现出半透明胎的特点,因薄釉与胎的钾熔剂含量相近,胎中含钾高,所以制成的瓷器釉质纯净,光润如绢,乳白似玉,给人以冰清玉洁的感觉。由此,明代德化白瓷依据瓷器釉色深浅变化又有“鹅绒白”、“象牙白”、“葱根白”的美名。
关于兰州市博物馆馆藏明代德化窑白瓷造像原型的问题,比较普遍的说法有两种:瓷像出土之初定名为明肃王,此名称已被推翻,理由为德化白瓷在明代鲜有订制个人瓷像的先例,多子塔虽为明肃藩王所建,但藩王毕竟是凡人,违背了明德化白瓷造像通常多烧制佛道仙人,极少塑造凡人瓷像的常理,且此造像出土时与佛经、佛像等放置一处,遂应属宗教人物,故肃王一说不能成立;另有一说为禄神,依据为台湾故宫所藏万历青花五彩“星”盘和康熙青花《高官厚禄图》为例,在“三星”图中,福星拱手侧立,禄星持如意状宝物居中……其中禄星所持之物与该造像所持之物相同,在《高官厚禄图》里,其人物服饰与瓷像服饰完全相似,甚至于连面相、体态也很相似。②
经笔者查阅多方资料发现,南京博物院同样藏有一件德化窑白瓷梓潼帝君造像,造像被定名为文昌与孔子。造像具体描述如下:“文昌帝塑像,高16.1厘米,采用合模工艺制成,底部为椭圆形,人物眉清目秀,体态丰腴,头戴梁冠,帽后两条长带直及双肩,头部微低,呈俯视状,衣着为圆领长袍,长宽大袖,腰间佩以明代常见玉腰带作为装饰,左手抚膝,长袖掩手。文昌帝左侧为孔子立像,文质彬彬,神态安详,双手抱书卷于左胸,底座为石台状,石台上可见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孔,(背面文昌帝君所依之石亦如此),充分地展示出石头的质感。这种基台的表现方法也是德化窑明代到清初制作工艺一大特点。”此造像与兰州市博物馆馆藏造像对比,白瓷造像均为两人,两者无论从人物造型、面部特征、衣物配饰、工艺制作都有惊人的雷同。而福建博物院也珍藏有一尊背有阴文“何朝宗印”篆书款的明代德化窑文昌坐像,虽仅为一人,但造型也与兰州市博物馆此尊造像非常相近。从传世德化窑瓷雕看,明代由于政治的需要和民间信仰的兴盛,明朝皇室大都尊崇道教,文昌作为封建尊神,各地祭祀文昌帝君比较普遍,都设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许多供奉的德化白瓷造像有的还要经过开光、装藏等宗教仪式,才会被放至佛堂中享受供养膜拜。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旨在宣扬“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的因果报应,劝人积德行善。人们常把文昌与孔子并列,称之为“北有孔子、南有文昌”。明肃藩王作为皇室后裔,在兰州为藩200多年,大兴土木,营建王府,广修道观寺院,笃信道教,且多自拟道号,颂经炼丹,颐养天年,陈设供器文昌帝君应属自然。至于瓷像两人有大小之别则是依照古代的等级制度,文昌贵为神,孔子尊为圣,所以塑造者以大小来区分主从关系。由此可断定,兰州市博物馆所藏此像主为文昌帝,侍为孔子。
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中国古代对斗魁(即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古时星相家认为它是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又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