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尼木手工三绝
西藏尼木有三绝:普松雕版、雪拉藏纸、吞巴藏香在和九位姑娘一起合租了辆车去过一次尼木之后,感觉行程太过匆忙,于是,我决定独自搭班车来一次深度旅行。
没在西藏搭过长途班车,你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西藏时间。拉萨到尼木的班车原定是上午八点,可是,当我握了一夜的手机等着闹铃把我叫醒之后,背包奔向汽车站,原地站了两个小时,除了人越聚越多,车门却并没有打开的任何迹象。藏族朋友们纷纷席地而坐,其中一位像是在说单口相声,引得众人阵阵开怀。
突然一声藏语高呼,人群顿时大乱,纷纷提包而奔。多年奔走练就的快速反应能力。让我在没有弄明白那藏语的含义之前便已随人流而动,并且很快超越人流迅速钻进那辆众人奔向的车里,坐下,看着人们在四周慌乱而快活地拥挤,我微微一笑。
尼木距离拉萨170多公里,三个小时后,我站在尼木街头四处打探,想找一辆拖拉机带我进村子。后来,我找到了一辆摩托车,而这摩托车的主人嘎玛次仁就成了我在尼木的司机、向导及翻译,带我逐一造访尼木的手工三绝。
普松雕版
经版实际上就是雕版印刷的一个工序,其功能等同于活字印刷。只不过活字印刷的宇是活的,而每一块雕版都是惟一的,这也使得经版经历岁月之后成为难得的艺术收藏品。雕板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虽是工匠的活但做到最好却也需要有艺术家的功底。制作雕版的第一步是用一种叫“加橙”的工具刨光木板,先顺纹理,再劈成板块,用火熏干,沤在羊粪中,然后用水煮,烘干,刨光,才能做成雕版的木板。之后木板涂上胶,贴上经文,有字的一面冲里,晾干。用水刀刮擦去纸,墨迹已经渗入木板,挖去空隙较多的部分,涂上清油,一至两个小时后,盖上湿布,放置一天,保持布的湿度。雕刻版采用浮雕的方式,木刻雕版上只留下凸起的文字或图像,其余的木料要挖去,通常挖去的深度为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寸,刻刀要紧紧地沿着文字或图像边沿进行雕刻。刻好经文后,用锯子锯掉两头多余的木头,再用“切撒”把经文以外的部分打成斜面,这样,印刷时就不会印上多余的东西。雕版之乡普松的名声由来已久,不仅拉萨木如寺印刷的《甘珠尔》出自100年前的普松艺人之手,十几年前,拉萨佛教协会把重刻《丹珠尔》的任务交给了普松乡的艺人们。
次仁带着我出了县城拐向一条土路。8月,正是这里最美的季节,黄色的油菜花从路边一直开到山脚下,大片的青稞绿油油地在蓝色天空下将村庄包裹。河水微蓝泛绿,远处青山连绵,更远处的雪山浮现在轻云之间。
从拉萨出发,沿着318国道向西南的路上,难得见到像尼木这样的植被丰富的河谷开扩地。尼木东北边是念青唐古拉山,雪山群峰中最高的名叫穷母岗日,也是尼木河的发源地。尼木河先经麻江一带高山牧场,然后转入山岭间,在尼木开扩并接纳了从西北方向流出的续曲(宿曲)冲积出一片群山环抱椭圆平原,由于土地肥沃而被称为“木夏格雪巴”,意思是一个油盆。
摩托车的后支架一直抵着我的后背,为了不与次仁近到成为连体婴儿状,我只能一路上将上半身挺直成一根棍。路很烂,而且和我第一次走的路完全不同,我一路上都在追问他,我要去的是普松,去那个雕版的人的家,你知道吗?
他说他知道,可是他的汉语比之于路的烂也强不了太多。我问他:路很颠你的摩托车可以吗?你感觉很有压力吧。他说:嗯,我压力。却又紧接着反问我:压力是什么?
但是他带我走的这条路的风光真的是美极了,安静极了:微波荡漾的湖泊背后红墙金项的寺院:石头围起的油菜花开得正浓;大片的绿色青稞,几棵不高但枝叶茂密的树点缀其中;绿与黄之中着装鲜艳的藏族女人绽放的笑容……
――这就是西藏。
普松村深居山中却不失为一个大村子的特性,村中央支着木窗户的小卖店前毫无例外地聚集着一堆人,人们用好奇而毫无偏见的目光对我进行了快速的扫视,之后绽放出热情的笑容。次仁下车去打探那个刻雕版老人扎西平措的家。扎西平措是这乡里的名人,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但是,要想找到他的家还有很远的路,因为我们确实走错了方向。
走进西藏的村庄时时强烈地感受到这里的人们似乎有着一生都不会褪去的纯真与原创性的想像力。经过了一条起伏不平而又狭窄的山路,在坡的高处道木门突现,若是把它定名为“门”那也说明我其实也是极具想像力的,因为这就是横在门框里的几根木棍,而这几根木棍居然又被神来之笔给涂成了数种颜色。
依着石头砌起的墙角搭起了一个草棚,棚子下有三位年轻人正在雕刻经版。通过仁次的翻译,其中的一位向我大致讲解和演示了经版雕刻工艺流程。
摩托车在路上颠了一个小时,沿着河谷来到了在山的另一侧的白麦村扎西平措的家。老人家还是像上次样坐在草棚里,见到人来疲惫的面孔努力地笑着,从19岁第一次抱起木板开始,他就没有停止过雕刻,现在眼睛也花了,双臂也时常疼得抬不起来了。他的五个孩子中只有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