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茶叶知识精选
中国茶叶知识
中国制茶历史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西汉《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1、宋代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 2、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四、从蒸青到炒青 1、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2、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蒸青茶香味不够浓郁,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一)、实训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六大茶类的主要名品的特征;认识评茶常规设备,掌握扦样、把盘、开汤、嗅香气、看汤色、尝滋味和评叶底等程序的要求和基本方法,学会评茶的方法。(二)知识要点 1.茶叶分类、品种、名称 2.泡茶用水的知识 4.茶叶、茶具和水质鉴定知识(三)技能要点 1、会辨别茶的质量、区分茶类; 2、认识主要名茶说出其产地和品质特征。 3、初步掌握茶叶的一般审评步骤(四)实习内容: 1)、认识评茶常规设备包括茶样盘、审茶杯、审茶碗、叶底盘、茶匙、网 2)、扦样取样要有代表性。取茶样时从每堆或每件茶叶的上、中、下不同部位,各扦取1把,拼为大样,然后将大样充分拼和,混合均匀。采用对角线取样法取样500g,作为审评茶样。取审评茶样250 g倒入茶样盘,供外形和内质审评用。 3)、外形审评双手握住茶样盘边缘进行筛转收拢,由于茶叶大小、轻重、粗细和整碎不同,大体分成上、中、下3层,分别称之为面装(上段)、中段和下段(下脚),然后再将标准样用同样方法筛转,进行外形各因子的比较。审评外形主要看嫩度、条索、净度、色泽等4项因子,以嫩度和条索为主。(1)、嫩度如条索紧结重实、有锋苗、色泽油润,则嫩度高;反之,嫩度低。嫩度越高,茶叶品质越好。(2)、条索如原料嫩度高、制工好,则条索紧结,上、中、下段茶匀称;反之条索弯曲、松飘、断碎。(3)、净度指茶叶梗、朴、片、末及非茶类夹杂物含量多少。高档茶净度好,低档茶净度差。(4)、色泽高档茶色泽调匀一致,鲜活油润;低档茶色枯杂。审评方法:对照标准样,先看面装,再将面装茶拨在一边,看中段,最后看下脚断碎程度,片末含量以及上、中、下三段茶的比例。 4)、内质审评将样盘中样茶筛转和匀,用拇指、食指、中指插入茶堆中间,从上面一直取到底部,一次取够,宁可手中有余茶,不宜多次抓茶增添。称取3 g,倒入150ml的审评杯中,用刚煮沸水冲泡至杯满,盖上杯盖。冲泡5min后,将茶汤倒入审评碗中。倒茶时杯应卧放在碗口上,待茶汁流尽后,然后将杯盖盖好,放回原处。如碗中有茶叶混入,用网匙捞出。再用汤匙在碗里搅动茶汤一圈,使沉淀物沉集于杯底中心。然后按热嗅香气,看汤色,温嗅香气,尝滋味,冷嗅香气,评定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并记好评语。(1)、香气茶汤倒毕,左手拿茶杯,右手揭开杯盖,鼻子靠近茶杯,嗅杯中茶叶挥发出的香气,重复嗅1-2次。每次嗅时,将杯盖盖好,摇动数次,使叶底翻转透香,再嗅。辨别香气高低、持久性、香型、有无异味等。采用热嗅、温嗅和冷嗅3步进行,热嗅区别香气高低及特殊香味;温嗅区别香型,如高级绿茶的嫩香、清香、花香等;冷嗅辨别香气的持久性。(2)、汤色茶汤倒入审评碗后,应注意汤色变化。在热嗅香气后,应立即评定汤色,主要辨别茶汤色泽类型、深浅、明暗、清浊。绿茶以碧绿、嫩绿明亮为好。(3)、滋味尝滋味以热而不烫口(温度50℃左右)为宜。区别滋味浓淡、强弱、甘苦、醇涩等方面。应特别注意辨别浓与苦味。浓是指茶汤入口,味浓醇,而茶汤过喉则回味甜鲜;苦指茶汤入口苦,回味也苦或更苦。评定滋味时,用汤匙盛半匙茶汤入口,并使茶汤在口内打三、四个转后吐入茶盂,由舌尖、舌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