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银海遐想思录(之一)艺术电影何必“清算”
[摘要]艺术电影是百多年世界电影史上的主体,内容甚为广泛。它与以盈利为目的,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商业电影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对艺术电影加以“清算”,将会使世界银幕变得十分单调乏味。
[关键词]艺术电影 百年世界银幕 商业电影
前些年,电影界有位评论家提出了“清算艺术电影”的主张。当时我就想:何必呢。如果真的对艺术电影加以“清算”,即把它们驱逐出银幕,那么一百多年的世界电影史将会是多么单调乏味啊!
关于“艺术电影”或“艺术影片”,人们的概念似乎并不是完全一致。我国电影界前些年曾提出一种故事片的分类法,即分为主旋律影片、艺术片和娱乐片三类。前苏联将故事片统称为艺术电影,与纪录电影和科普电影并列为三个片种。而西方国家一般将故事片分为“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关于艺术电影或艺术片的内涵,人们的理解可能更是大相径庭。
1985年初,我趁着率中国电影代表团赴伦敦参加中国电影回顾展(1923――1984)之便,对艺术电影问题作了一番考察。这使我对西方电影界人士关于艺术电影的概念及其与商业电影的分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伦敦,有不少小型的“艺术电影院”,其中以“诺丁山”和“布鲁姆斯伯利”两家最为有名。前者是个“夫妻店”,由一对夫妇经营,但列在他们每月放映节目单上的竟是五六十部世界名片。我在那里就看到了帕索里尼的《萨罗》,贝尔托鲁契的《巴黎的最后探戈》,法斯宾德的最后两部影片《莉莉?玛莲》和《维洛尼卡?沃斯》,戈达尔的《情感》等等,“布鲁姆斯伯利”则不止一个放映厅,其节目当然也更多一些。
然而就放映艺术电影而言,在伦敦(也可能是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或许当推简称“NFT”的英国国家电影剧院了,该剧院是英国电影学会的一个下属机构,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电影院。在英国,许多国际性的电影学术活动都由它主持,包括这次在伦敦举办的规模较大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以及上一年十月举行的伦敦国际电影节。负责人哈德卡朔先生和维特凯尔女士一再以他们每年展映1800――2000部世界各国“艺术片”而自豪。据我了解,世界上任何一个电影机构或电影院都还不能与之相匹敌。
哈德卡朔先生和维特凯尔女士经常陪我吃饭和出游,所以我们有较多的谈话机会。据他们看,这次展映的中国影片(共四十部)以及同时举行的德国电影回顾展(共140部影片)都是有别于“商业电影”的“艺术电影”。在他们看来,“艺术电影”一般是指影片创作者有他自己的想法,想要表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一些见解。它与单纯以盈利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商业电影”是很不相同的。在访问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短短两天期间,我还在“电影之家”(爱丁堡的“艺术电影院”)看到了苏联导演塔尔可夫斯基的两部影片《压路机和小提琴》和《安德烈?鲁勃廖夫》。“电影之家”负责人、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主持人吉姆?希凯先生告诉我,他们已举办过40届电影节,每届都有十多个国家的三四十部影片参展。当年这一届还同时举行了“日本电影二十五年”的回顾展,当代日本许多著名电影导演的作品都送来了,大岛渚的影片几乎齐全,只缺两部。他听说我国西安厂吴天明导演的《没有航标的河流》在夏威夷电影节获奖以后,《人生》又引起人们广泛注意。就表示希望能早日看到此片。他说,爱丁堡“电影之家”及爱丁堡电影节只展映艺术电影,“商业片在我们这里没有一席之地”。
在英国电影学会内部,我遇见了许多位对东西方电影都深有研究的评论家,其对各著名导演的作品之熟悉使我深为叹服。一谈起商业电影尤其是美国商业片,他们就大摇其头,说那是“跟垃圾差不了多少”。英国电影素来以严谨甚至于严肃而著称,当时正值《火的战车》、《甘地传》、《法国中尉的女人》等颇有新意的艺术片很受评论界推崇,然而它们在以20-35岁年龄段为主体的商业电影院里却没有多少观众,而像《1984》、《寻宝艳遇》、《小精灵》等充满荒诞离奇情节、高度现代化装置以刺激人们感官的好莱坞商业片,却使青少年观众趋之若鹜。从“电影与观众”这个角度来看,这些较优秀的英国影片在争夺观众方面,显然跟我们那些“叫好不叫座”的影片面临着同样的难题。
稍后,我在瑞典哥德堡国际电影节上遇见了英国电影导演麦克?莱夫,他是一位独立制片人,带去两部新作《七月里的四天》和《家,甜蜜的家》参展。他告诉我,目前英国电影业处境异常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拥有雄厚拍摄资金的美国影片几乎霸占了全部电影市场。“举例来说,法国电影就不会发生这个问题,因它只适应讲法语的国家,不然就得配音或加上字幕,这需要另花上一笔钱。而美国影片在英语国家是通行无阻的。”我问他,英国电影人才济济,为什么不能跟好莱坞进行竞争?他说,问题比较复杂,现在要拍一部自己想拍的影片,没有一定数额的资金是不行的。你要利用美国资金,就得适当考虑制片商的要求,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