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比较”教学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联系比较”教学法

“联系比较”教学法   1、联系旧课文有关知识以助理解新课文,进而掌握某些规律的知识。比方讲读《社戏》中描写行船中的夜色,其中写了: (1)两岸豆麦和河水草发散出来的清香: (2)挟带关清香和水气的扑面吹来的风; (3)朦胧的月色以及淡黑的向船尾跑去的起伏的连山; (4)依稀可见的“赵庄”以及料想是戏台的几点火花(其实是一丛构柏林和渔火); (5)似乎听到歌吹——“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之得的夜气里。” 这段景色描写,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精彩文字,为了让学校较深切地领略其妙处,我先要学生回忆朱自清《春》中的“春风图”那一段,看看有哪些地方跟《社戏》这段描写相同或相近。由于《春》也是要求背诵的,同学记忆犹新,很快就指出,《春》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跟《社戏》的(2)(1),都写了扑面的风和空气的香味和气息;“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音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跟《社戏》中的(5),都写了笛子等“乐声”,并用这乐声来烘托、渲染别的景物——《春》中为“轻风”,《社戏》中为“含着豆麦蕴藻之得的夜气”。前者烘托轻风的欢快和勃发微型机,后者渲染夜色的神秘的鬼力。另外, 两者都或多或少写了眼情所看到的景色,即《春》中的“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和《社戏》中的(3)(4)。由于讲读《春》时已指引同学们了解“春风图”那段文字是运用了分别从触觉、嗅觉、视觉来多角度描写景色的手法,因此,在找出它和《社戏》这段文字这么多的相同相近之后,自然容易推知《社戏》这段也同样运用了这种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并获得了同样“如临其境”的亲切动人的效果。接下去,再要求同学们比较两者不同之处,由于许多“同”处已先找出,剩下的“异”例很显眼了——例如尽管同是写香味、气息,以及笛子等乐声,但《春》是初春特有的新翻泥土和新生嫩草的气息,它们蕴含在夜间的水气里;《春》中的乐声是欢快和洋溢微型机的,《社戏》中的乐声却是令人神往的、充满神秘鬼力的……这些不同,来自所描写的景物的不同特点,而由此又可概括出两段文字描写手法的另一共同点,即都关于捕捉景色的特点,并把它突现出来,收到逼真、简练、给人深刻印象的效果。 经过这番联系兼及比较,学生顺利地领会了《社戏》这段描写的手法特点及其表达效果,也巩固了《春》的学习成效,更深化了“抓住影物特点,从多种感官的感觉去多角度描写”这一带规律性的描写手法的认识,也就是说,学生的智能得到了发展。 2、联系熟识的事象,以助理解新接触的知识。例如: (1)学习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时,联系现代口语中相同的现象,不仅可帮助理解,而且可增进兴趣。比方“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为帮助理解和掌握名作的词义和用法,不妨联系“身边语文”进行比较:当与同学去到河边,别人邀请你游泳时,你说:“对不起,我不会水”。这里的“水”同样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泅水”(《游泳》)。同理,“洞”的意思就是“打洞”。再比方,教学文言虚词“之”时,指出是第三人称代词;可是“群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中的“之”却成了第一人称代词“我”。在学生茫然之际,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话语点拨:(母训儿)“人家有什么,你也要什么1这里“人家”是第三人称代词,(同桌甲占了三分之二座位,乙说)“坐过去一点,人家不好写了。”这里“人家”却变成第一人称代词了。上面说的“之”变成第一人称代词,也类似这一现象。学生经此一点,“豁然开朗”,难点随之化易了。 (2)学习一些反映古代习俗的词语时,如有流传至今又为学生见过的相同或相近的做法,即可联系说明,学生立刻理解,而且记忆甚牢。比方,“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将以衅钟”(《齐桓晋文之事》)里的“酹”、“衅”这些古代祭奠仪式,就可告诉学生如今扫墓祖临结束时,把上供的三杯酒一一洒在地上就 “酹”;乡间建土楼落成大梁时,杀只大公鸡把血涂在梁上也是一种“衅”。不过“衅钟”是把牛或羊的血涂在新铸成的钟上罢了。因是联系熟识的事象解说,印象自然就深刻持久了。 (3)领会某种不易言传的艺术效果时,可联系熟知的类似情境来解决。如讲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句里“行不足”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时,联系学生最近从电视里看到的“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那个小男孩喝完了一碗芝麻糊之后,还在碗底碗沿添个不停,那情味就与“行不足”诗句颇为相似。当然,广告较俗,白诗高雅,但其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