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士塔》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道士塔》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道士塔》(实录)第一课时一、早读课朗读课文两遍。二、师: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有一个神秘而富有的地方,这就是(生:敦煌。)对,你们怎么知道我要讲敦煌?(生笑)它是中国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千年丝路的必经之地,它亲历了十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墙上和窟顶的壁画,窟里的佛像和佛经,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灿烂瑰宝。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的疏忽朝廷的腐败,莫高窟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惨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国,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哪一个不为之悲愤?余秋雨,正是这样一个用他的笔抒写这种悲愤的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余秋雨?(生答:不了解。)我不是借了一本《秋雨散文》给你们么?书在谁的手上?(一生举手。)就请你介绍一下吧。生:我没有看作者简介。师:你之前是谁拿这本书的?生指张XX。张XX站起来说她也没有看作者简介。师:这就是你们的不对了,拿到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一下作者,然后认真读一读序言和目录,了解了书的概况再选择内容来读,以后读书一定养成这个习惯,记住了?(生点头)余秋雨是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学院前院长,代表作大家记住两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他是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三、师:同学们刚翻开课文的时候, 看到“道士塔”这个题目,你想到什么问题?你通过文章解决了这些问题了吗?生:我一开始还以为这是写道士塔什么的,看了文章才知道它写的是写莫高窟。我奇怪作者为什么用这个题目。师:也就是说,道士塔并不是文章的内容。你后来想通了吗?生:想通了,作者是看到道士塔,想起道士王圆箓,于是想到莫高窟。师:想到莫高窟的什么历史事件?生:文物被王道士卖给外国人。师:很好。我想问大家:这个“道士”是什么人?生:王圆箓。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道士王圆箓。生:(念课文上的描写)“他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一个中国平民。”师:这段文字在哪里?(生答:第一部分第四段。)请大家看到这里。注意,作者特别说明,他原是一个农民,是想强调什么?生:他没什么文化。师:我再问:题目中的“塔”是什么“塔”?生:僧人圆寂塔。师:僧人圆寂是哪个宗教的说法?生:佛教。师:是的,道教和佛教是在我国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各有特色。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生答升天),死后的葬法一是坐缸,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入葬。佛教僧人的死叫(生答:圆寂),他们的遗体是要火化的,有道高僧的骨灰叫作(生答:舍利子),怎么保存呢?(生答:用塔)。传说当年释迦牟尼的弟子问及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这种塔被称为“覆钵式塔”(在黑板上简笔画出)。那么,我想问大家,让一个农民出身的道士来管理一个佛教圣地,这合适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生:当然不合适,这很荒诞。师:是的,很荒诞,是个历史怪胎,管理的混乱可想而知。那么,这个农民出身的王道士是如何管理莫高窟的?生:他每天早早就起来了,到处看看,然后用石灰把墙壁都刷白了。师:这在第几部分写到?(生答第二部分。)同学们跟着她看到第二部分的文字。大家注意,墙上原来有什么?生:有壁画。他用石灰把壁画刷没有了。他还把洞里面的塑雕敲掉,造了几个雪人。(生笑。)师:是雪人还是什么?生:是天师、灵官菩萨。师:大家说说,他管得好么?生:(齐)不好!师:我看他管得挺好的。(生诧异)依我看,他很尽责啊。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查看洞窟了,像查看他自己的院子一样。你看作者的用词:“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作者都说他“认真”“憨厚”嘛。生:这是反语,是讽刺呀。师:对,这是绝妙的讽刺,是黑色幽默。(生窃笑:黑色幽默,周杰伦的哦)师:这正说明了王道士的愚昧和无知。你们只记得周杰伦,又说明了什么呢?(生笑)王道士其实也是有贡献的,他在莫高窟发现了一个隐秘的洞穴,(生:藏经洞)是的,这在文章哪部分写了?(生答:第三部分。)那就看到第三部分。正是这个发现,加深了他的罪恶。大家说说他是怎么处置这个洞里的经书的。生:送给官员,很便宜地卖给外国人。师:正是在王道士的手中,大量的文物流失异国他乡。多么可恨!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只有三个字:我好恨!作者恨的是王道士吗?生:不是。师:你说不是,依据是什么?生:(在文中找到了相关句子)“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他“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师: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这是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所以,恨他也没有用,是对牛弹琴,你骂他,他反而莫名其妙。那么,该由谁来承担这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