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内经》中“抟”、“转”讹为“薄”字厘正.docVIP

医学论文-《内经》中“抟”、“转”讹为“薄”字厘正.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医学论文-《内经》中“抟”、“转”讹为“薄”字厘正

医学论文-《内经》中“抟”、“转”讹为“薄”字厘正 【关键词】? 《内经》 薄 抟 转 训诂 ??? “”、“”二系字字形在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均相似[1],且古人书写时常省笔,因而“”、“”常讹为“薄”。《内经》中这种讹误不少,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混乱,以下试分析之。《素问》以明顾从德本为底本,《灵枢》以民国涵芬楼《四部丛刊》影明赵府居敬堂本为底本。 ??? 古代典籍中讹误举例 ??? 屈原《九章·涉江》:“乱曰: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雀,巢堂坛兮。陆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傺,忽忽吾将行兮。”[2]王逸《楚辞注》:“林薄,草木交错曰薄。”则“林薄”为草木茂密的地方。此注于文义可通。许慎《说文解字》:“薄,林薄也,一曰蚕薄,从草,溥声。”[3]是则许氏更以“林薄”反训“薄”字,“林薄”一词的解释似当无疑义了,但《涉江》为古诗,韵律严整,“乱”中连续出现两个“薄”字,于理难通,且与上下文韵律不谐。考“远”、“坛”均属先秦韵元部,“薄”属铎部,“当”、“行”属阳部,其实第一个“薄”字当为“(抟)”之形讹,第二个“薄”字疑为“”之形讹。“(抟)”、“(专)”亦属元部,与“远”、“坛”同韵相押。《说文解字·手部》“,圜也。从手,声。”[3]是则“”本为动词,意为捏聚成团,后亦用如形容词,与“团”同。则“林”意为草木茂密,枝叶互相纠结,意极平顺,用的是“”的引申义。许慎《说文解字》本于秦汉以前古书,这些书经反复传抄,至东汉时错讹已多,虽许慎“五经无双”,亦难一一察觉,他取《楚辞》“林薄”为“薄”字注释即为一例。且《说文》中凡注“一曰”者,皆有不确定之义,说明许慎或其后的《说文》研究者已疑其义。 ??? 《淮南子·原道训》:“隐于蓁薄之中。”[4]高诱注:“聚木曰蓁,深草曰薄,又为草木交错之称。”误正同,且亦觉于义未安,故其说骑墙。 ??? 贾谊《鸟赋》:“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5]“旱”通“悍”。“薄”,当作“”。“悍”、“远”、“”、“转”同属元韵。《内经》中的讹误情况举例 ??? 《内经》中这种讹误危害滋深,宜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 ??? 1.当作“抟”,指流动湍急,与“湍”通 ???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王冰谓:“薄疾,谓极虚而急数也。并谓盛实也。……阳并于四支则狂。……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而歌也,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也。”按:王注参次,前以为狂为阴不胜阳的虚证,后以为实证,自相矛盾。临床上,癫属阴,狂属阳,并无疑义。“薄”实为“抟”之讹,“抟”与“湍”通,“薄疾”实为“湍疾”。“湍疾”形容水流猛急奔腾,此处为拟物修辞,极言脉气之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狂证脉象为洪大有力的实性脉象,王注“极虚”,失之矣。 ??? 2.当作“抟”,意为结合、纠结、聚合、结聚、聚结、抟聚、积聚,或作“团” ??? 《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内经》认为,人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交和抟聚而产生的,古代亦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薄”为“抟”之讹。 ??? 《素问·热论篇》:“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此处“因其谷气相薄”实为“因其谷气相抟”,疑“其”字前脱一“与”字,句意为“已衰而未竭的热邪与饮食的水谷阳气相聚合,(因得到水谷之气的支持),故粘滞而难以彻底清除。”《尔雅》有“抟者谓之”。郝懿行疏:“抟者饭粒则粘箸而不解,故谓之抟。”[7]可参。 ??? 《素问·厥论篇》:“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与上同,酒气句可译为“酒气与谷气(两种阳气)互相纠结聚合”。考《内经知要》正作“抟”。[8] ??? 《灵枢·百病始生》:“厥气生足,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迫”、“薄”古通,实为“抟”之讹,其下面内容可看作古注,有“汁沫与血相抟”,字正作“抟”可证。 ??? 《素问·疟论》:“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五脏,横连募原也。”按:“薄”为“抟”之讹,意指邪气内结聚于五脏,以五脏为其窠巢,外连系于募原,通过募原表现于外,言邪气深重,已大有根基,非如有的注家所言指邪气内攻也。同篇“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可看作上文的古注文。同篇尚有“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