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医学论文-从心痛的治疗观隋唐医学之特色
医学论文-从心痛的治疗观隋唐医学之特色
【摘要】? 隋唐医学内容丰富且极富特色,就心痛及胸痹的治疗而言,治疗方法较为完备,包括各种急救措施、常规的内服方药、导引行气、针刺灸疗以及外熨诸法,尤其是内服方药,其组方用药颇为新奇。隋唐医学对急救非常重视,博采众长的治疗方法及方药的运用都是其特色。
【关键词】? 真心痛 胸痹 急救 针刺疗法
??? 胸痹、心痛常并见于隋唐医籍中,但其内容大多重叠,故本文统称为心痛。对于心痛的病情及预后,隋唐医家有准确的认识,《病源》说:“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别之络者,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1]笔者现将隋唐现存部分医学资料中有关胸痹心痛治疗的内容作一整理研究。
??? 1? 急救措施完备
??? 急救是医学的???要组成部分,急救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人们对于医疗水平的评价。隋唐医籍保存了较多有关急救的内容,有较为系统的急救方药及治疗手段,包括体位及手法、药物、针刺一系列针对性的治疗手段。
??? 1.1? 体位及手法? 《古今录验》载治疗真心痛方法,“高其枕,柱其膝,欲令腹皮蹙软,爪其脐上三寸胃管有顷,其人患痛短气,欲令举手者,小举手,问痛差,缓者止。”[2]这是中医手法急救的较早记载。据其所述症状,当属心绞痛、心梗,以及并发的早期血流动力学紊乱范畴。“高其枕,柱其膝,”即是置病人于仰卧位,头和腿轻度抬高,“高其枕”则减轻心脏负荷,“柱其膝”则有助于保证重要腹腔脏器的供血,“爪其脐上三寸胃管”是说要按摩其心脏部位。这是最早的有关心痛体位及手法治疗的记载,实属难能可贵。
??? 1.2? 舌下给药?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载硝石雄黄散[4]舌下给药,硝石、雄黄辛苦有毒,善于破积散结,祛瘀化浊,研极细末舌下含服与现代医学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急救心绞痛、心梗不谋而合,却早其一千多年。《外台》广济方[3]以麝香、青木香之芳香走窜活血散结为主,当归和血定痛为辅,佐以槟榔之化积;《外台》深师方[3]则以麝香为君,牛黄、犀角入血解毒逐秽为臣;此三方或温一凉,皆以辛温或芳香等药效急骤迅猛者为主,可以在短时间内发挥通络定痛作用,对今日急救成药的研发颇有启迪。
??? 1.3? 吐法? 吐法治疗心痛最早见于隋唐医籍记载,后世医家亦少有所及,吐法本《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意,因此可以推测所治之证为邪处胸腔至高,清阳不宣,络脉痹阻之心痛。敦煌遗书《杂症方书第五种》[4]以瓜蒂、雄黄二味涌散闭阻上焦清阳之痰浊阴凝;芫花汤[2]用芫花、大黄、苦酒涌泻上焦之痰热积滞以宣阳气通络脉;一阴一阳,相映成趣。
??? 1.4? 针刺? 针刺取效快捷,是急救的良法,隋唐医籍亦有所载,取穴依脏腑辨证,如肾心痛,取京骨、昆仑;胃心痛,取大都、太白;肝心痛,取行间、太冲;肺心痛,取鱼际、太渊[2]。
??? 2? 综合众法的治疗理念
??? 隋唐医家认识到每种疗法都有其适应症与不足,不同病邪有不同的发病及传变规律,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强调根据综合众法选择最适合方法。
??? 2.1? 导引? 最早的对于心痛的辨病施功防病祛病首见于《病源》,如“左胁侧卧,口纳气,伸臂直脚,以鼻出之,周而复始”[1]。类此者多,不一一列举。
??? 2.2? 食疗? 隋唐医家还有不少食疗的经验,如饱食炙鳗鲡鱼,黍米沉汁温服[3]等饮食疗法。
??? 2.3? 外熨法? 主于寒证,《千金》熨背散方:乌头、细辛、附子、羌活、蜀椒、桂心、川芎;上七味,治下筛,帛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取瘥乃止[2]。《外台》蒸大豆熨法[3]等。
??? 2.4? 针灸? 内容丰富,尤/其重视艾灸,如《千金》法:心痛暴恶风,灸巨阙百壮[2];《外台》法:疗胸痹胁满心痛方,灸期门随年壮[3]。隋唐医家重视艾灸是因为灸法较针刺更容易为劳苦大众所掌握,疾发时无须“外请名医,傍求上药…使人人和缓而家家有华佗”。
??? 以上诸法,外熨法适应于寒邪初感牵及经络,针灸适应于邪在经络,药物则用来荡涤脏腑病邪,调整脏腑气血阴阳,食疗及导引主要用来预防及辅助治疗。孙思邈曾说过“且夫当今医者,未能综合众方,所以救疾多不全济,何哉?或有偏攻针刺,或有偏解灸方,或有唯行药饵,或有专于紧咒”[2],这句话批评了医者拘执于单一疗法的狭隘观念。
??? 3? 方药特色
??? 3.1? 和而不同的组方原则?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和”的作用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之如何共处。这一思想也鲜明地体现在隋唐医家的诊疗理念中。隋唐医家认识到本病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多层次损伤所致,简单的治疗不足以对应复杂的状况,虚与实、寒与热、多脏腑功能失调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