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网络实名制与公民民事合法权益的保护.doc

毕业论文--论网络实名制与公民民事合法权益的保护.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录 一、网络实名制产生………………………………………………….1 (一)网络实名制含义……………………………………………….1 (二)网络实名制的由来…………………………………………….2 二、网络虚名制对公民民事合法权益的影响……………………….2 (一)网络虚名制对公民民事合法权益侵害的表现……………….2 (二)网络虚名制不利于网络法治化管理………………………….3 三、网络实名制的法治化管理的可行性…………………………….5 (一)国外有关网络实名制法治化管理实践……………………….5 (二)网络实名制不影响实名者合法权益的保护………………….6 (三)网络实名制的技术可行性…………………………………….6 四、网络实名制有利于加强法治社会的建设……………………….7 (一)网络实名制可以遏制侵权行为的发生……………………….8 (二)网络实名制明确了侵权行为主体…………………………….9 (三)网络实名制使受害人能够得到有效的法律救济…………….9 五、结语……………………………………………………………….10 参考文献……………………………………………………………….12 论网络实名制与公民民事合法权益的保护 【内容摘要】:本文先阐述网络实名制的含义、由来,网络虚名制的危害,来论证网络实名制能进一步保护公民的民事合法权益 关键词:网络实名制、法治化管理、可行性 从网络在社会普及那一天起,是否建立网络实名制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网络实名制的实施也是网络规范发展的趋势,如果处理的好,不仅会更好地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网络保护、减少网络法律风险,而且也不会对舆论自由和“民意直通车”产生负面影响网络实名制是指将上网者的身份和其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等相对应联系及统一的一个制度。   中国互联网产业起步晚,发展快,各种监管制度相对落后。面对目前互联网用户各心理、行为问题,网络实名制作为一种新型互联网管理方式,可以成为保护、引导互联网用户的重要手段和制度。网络实名制作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当和青少年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阻止互联网负面因素对青少年产生不利影响的同时,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着力培养积极向上、有责任心,充满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优秀青少年。 ?? 网络实名制最主要是为了防止匿名在网上散布谣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害他人名誉的一系列网络犯罪。网络实名制是网络文化中争议较大的一种,习惯了在网络这种虚拟空间中生活的民众反对实名制,但同样有网民实名制能有效遏制网瘾,并使网友看到更有责任的言论,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信用体系,提高个人信息的准确度,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将更方便安全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空间,但它并不是虚幻的,是依赖于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网络中依然存在侵犯人格权的违法行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网上侵犯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网络生存使私人领域公共化。私人领域具有排他性、独占性、非竞争性,但媒网覆盖、个人对个人的交流却把私人领域演化为公共注目下的社会产品。任何信息一旦进入网络就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传播,可以说网络上毫无隐私可言。确立和保护隐私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是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基本和谐,达到整个社会安定目的的必然要求网络传播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是在很多事情上,网络传播的内容并不是事件的本质,容易形成片面性的理解,由此会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例如前些年发生的由两个中学生引起的“抵制日货”事件,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民队伍的扩大,“人肉搜索”所引发的群体“网络暴力”事件也有越来越加剧的趋势,例如2006年4月出现的“虐猫事件”所引发的“人肉搜索”,当当事人的身份被“人肉”出来之后引发了大量的信件、电话攻击事件,无论对当事人还是当事人的工作单位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性影响,虽然当事人的行为违背了社会道德,但是网友的无限度的攻击也并不在守法的范围之内,形成了匿名攻击的“网络暴力”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 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上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层出不穷,如许多网站未经著作权人同意擅自将其作品上载到网络中;未与新闻单位签订许可使用合同,擅自转载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在网上传播走私盗版的音像制品等等。与此相应,法院受理的涉网著作权纠纷案件日益增多。我国《著作权法》颁布时,网络在中国还处于萌芽阶段,对此类案件尚无规定,因此在司法实务界和学术界引起了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争论。面对紧迫的形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于2000年12月21日起施行。该司法解释规定了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管辖地的确定;将数字化作品纳入著作权保护的范围,明确了数字化传播是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根据不同情况

文档评论(0)

li4555046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