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与利他行为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侵犯与利他行为PPT

本章考研大纲知识点;  第八章 侵犯与利他行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根据后果分: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 behavior):侵犯行为 ; 1964年的一天, 凌晨三点。在纽约的皇后区发生了一件恐怖的事情。一名叫姬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的女子在结束一天工作后返回居住的城区,当她走到家门前时,一名男子突然从一扇门里窜了出来,对吉诺维斯拳打脚踢,最后被歹徒持刀杀害 。;案件的特别之处在于,遇害者的38个邻居在整个案发的35分钟内听到了呼救声,其中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然而,在遇害者与歹徒搏斗的30多分钟里,居然没有一个人去援助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实。 ;二、侵犯行为的种类;从原因上侵犯分为: 怨恨攻击:由于怨恨而产生的对怨恨源的攻击; 需要攻击:为满足某一需要而产生的攻击; 施虐攻击:以给别人带来身体伤害为满足的攻击; 任性攻击:没有特定对象和方式的攻击; 压制攻击:为达到控制的目的而进行的攻击; 仿效攻击:没有明确目的的模仿性攻击; 反抗攻击:受到攻击的还击; 反社会人格攻击:人格异常。 ;从方式上分为:;富士康十一连跳事件 ;社会心理学研究热点之七:自杀;中国相对高的自杀率还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特征: (1)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农村老年人自杀率高于城市老人5倍,全国90%的自杀发生在农村。 (2)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报道女性自杀率比男性自杀率高的国家,中国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这一差异在农村年轻女性中更为突出;发达国家男性自杀率至少是女性的3倍。 (3)其他国家的自杀和自杀未遂者中90%患有精神障碍,可是中国因精神障碍而自杀的人则要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什么是自杀?;富士康员工自杀的原因;中国妇女自杀原因;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洛伦茨也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但他认为侵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动物通过侵犯来保护一定的求食,生存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以成长、发展,使物种能够代代相传。 证据: Lorenz(1966)三刺鱼的研究 ;侵犯有进化意义 黑头鸥吃掉其他鸥鸟的幼鸟 南极帝王企鹅将同伴推入海中看有没有猎食的鲸鱼 ;生物学的解释 激素:雄性激素对侵犯行为有影响。 遗传:有研究证明遗传对侵犯行为有作用 染色体:XYY基因的作用;2、挫折—侵犯理论;早期基本观点: 人的侵犯行为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 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认为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 后来,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提出修正。米勒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一对多 实验验证(勒温,1941;马利克,1966) ; ;伯克威兹(1976)“武器效应” 研究 在此基础上,伯克威兹(1978)对挫折侵犯说的修正 侵犯线索 挫折 侵犯的唤起状态 侵犯 挫折的存在并不一定会导致个体发生实际的侵犯行为,只能使个体处于一种侵犯行为唤起状态。 侵犯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中是否存在侵犯线索。;如果个体所处的环境并没有提供这样的侵犯线索,那么个体未必会表现出侵犯行为。 外在环境的侵犯线索是使内在侵犯冲动形成实际表现的必要条件,并且,侵犯行为的反应强度取决于其唤起程度。 ;3、侵犯的社会学习理论;(2)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培养 观察模仿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历程。个体从观察他人的侵犯性行为到表现出自己的侵犯行为需要三个必要条件: 有一个榜样表现侵犯行为 榜样的侵犯行为被断定为“合理的” 观察者处在与榜样表现侵犯行为相同的情境内。 观察榜样的侵犯行为+合理的+相似的情境;(3)去学习与再学习过程可以减少侵犯;四、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烦恼与挫折;2、归因的影响;3、兴奋转移与侵犯行为;4、温度与侵犯行为;5、侵犯性线索与侵犯行为;6、去个体化行为与侵犯;津巴度认为这种行为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个体从群众中所获得的不败感,即认为群体是战无不胜的;二是个体在群众中具有匿名性,即没有人可以认出自己,因而不必为这些破坏性的行为负责任。 在津巴度的一项研究中,4名年轻妇女组成一个小组参加一项对陌生人实施电击的实验。实验中有些小组(实名组),被试彼此以真实姓名称呼,她们的胸前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