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PT
结构类型 非抗震 6度 7度 8度 9度 框架 现浇 60 60 60 55 55 45 45 25 25 装配整体式 50 50 35 25 ? 框架-抗震墙 现浇 130 130 130 120 120 100 100 50 50 装配整体式 100 100 90 70 ? 抗震墙 全部落地 140 140 140 120 120 100 100 60 60 部分框支 120 120 120 100 100 80 80 ? ? 筒体 框架-核心筒 150 130 100 70 筒中筒 180 180 180 150 150 120 120 70 80 板柱-抗震墙 40 35 30 ?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 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檐口获屋面顶板的高度(不计局部突出) 2 框架-核心筒结构指周边稀柱框架与核心筒组成的结构 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 4 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 5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或IV类场地的结构,适用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20%) back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 结构抗震等级的确定 烈度 结构类型 房屋高度 说明 丙类建筑 I类场地:降低一度考虑抗震构造措施(6度不降),相应的计算要求不降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等级 对比 调整 back (a)框架结构抗震等级 (b)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抗震等级 (c)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抗震等级 (d)一般抗震墙结构抗震等级 三变四 三变二 二变一 三变四 二变一 三变二 二变一 二变一 三变四 三变二 二变一 back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对比(二) (e)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抗震墙抗震等级 (f)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框支层框架抗震等级 筒体结构 框架—核心筒 框架——6三/7二/89一;核心筒——67二/89一 筒中筒 内筒——6三/7二/89一;外筒——6三/7二/89一 板柱—抗震墙结构 板柱的柱——6三/7二/8一 抗震墙——二级 二变三 二变一 三变二 二变一 back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调整 项 目 GBJ11-89 GB50011-2001 说 明 框架-抗震墙 适用 条件 抗震墙承受地震倾覆力矩不大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承受地震倾覆力矩大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同GBJ11-89 设计 要求 其框架部分抗震等级按框架划分 同GBJ11-89,增加规定了其最大适用高度可适当提高 要求有所降低 裙楼 与主楼相连 无 应按裙楼本身确定且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在裙楼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新增内容 与主楼分离 无 应按裙楼本身确定且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 新增内容 地下室 上部 嵌固 无 地下一层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 新增内容 地下一层以下采用三级或更低 无上部结构 无 视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新增内容 抗震墙设置要求 back 项 目 GBJ11-89 GB50011-2001 要求 框架- 抗震墙 宜贯通全高,且横纵宜相连 不变 不应设在需开大洞口的位置 宜设置在不需开大洞口的位置 降低 房屋较长时,纵向抗震墙不宜设置在端开间 不变 洞口宜上下对齐 洞边距端柱不宜小于300mm,洞口宜上下对齐,一二级抗震墙的洞口连梁跨高比不宜大于5 稍有提高 一般抗震墙 其他部位 较长抗震墙宜设置弱连梁分成较均匀若干墙段,各墙段高宽比不宜小于2 连梁的跨高比宜大于6,其它同GBJ11-89 适当提高 有较大洞口,其宜上下对齐 有较大洞口和一二级底部加强部位,洞口宜上下对齐,墙肢长度沿全高不宜有突变 加强部位 墙肢总高度的1/8和墙肢宽度的较大值 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的较大值 提高 部分框支抗震墙 侧向刚度 框支层的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层刚度的50% 不变 加强部位 不小于到框支层上一层的高度 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较大提高 其他 落地抗震墙间距不宜大于四开间和24m较小值,宜对称且设抗震筒体 落地抗震墙间距不宜大于24m,宜对称且宜设抗震筒体 降低 back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主要修订内容 一般规定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结构抗震验算 增加地震作用方向 时程分析法的计算范围和要求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最大值、Tg、长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