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精选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摘 要】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教学中存在的教师理论基础薄弱和教学模式随机化的现象,本文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认真积累古典诗词理论基础;二是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思考
从实际工作效果来看,新课标下高中选修课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选修课的建设与校本课程的建设互相促进。但是,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具体到“唐诗宋词”选修课程,缺乏传统诗词理论学养和符合诗词教学规律的成型教学模式,是较为突出的问题。鉴于此,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与同行交流。
1.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扎实的唐诗宋词理论基础
1.1 全面了解和掌握古典诗词的题材。中国古典诗词的题材发展到唐宋时期,可谓大全。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所选取的诗词题材众多,有别情,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等;有情爱,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有边塞戎旅,如王维《使至塞上》等;有伤春悲秋,如杜甫《登高》等;有田园山水,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等;有政事,如李白《行路难》等;有思乡怀人,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教师应该认真梳理各类诗词题材,掌握其发展历程,熟知各类题材的表现方式。如别情诗词,作者大多会从两种情感体验来反映别离之痛,一是别离之时的难舍难分;二是别离之后的无尽相思。以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诗人以暮春时节百花凋零来烘托分手之时的悲戚情感,而别离之后的相思,诗人以誓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极写之,并以“对面”写法描摹“夜吟”的场景,来侧面摹写。以此为基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同类题材就能驾轻就熟。
1.2 全面、深入地掌握诗词体裁。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取诗词体裁丰富,既有近体诗,七律如杜甫《登高》,七绝如刘禹锡《乌衣巷》,五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五绝如贾岛《剑客》;有古体诗,如李白《蜀道难》;有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词,大多是双阕,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有三阕,如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
古体诗不限句数,格律也较为宽泛,如李白《将进酒》。反之,格律诗就有严格的限制。以律诗为例,题目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律诗题目限定了内容,诗句必须紧扣题目,全诗完全围绕题目来写,题目的每层意思都必须写到,如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首联即点明“左迁”,颔联点明“蓝关”,尾联点明“示侄孙湘”。有些词也遵照律法,题目紧紧限定了正文。律诗的结构讲究“起、承、转、合”。起,即破题;承,即承接,承上而来;转,即转折、转换;合,即收合、总结。起贵“突兀高远”,有高屋建瓴之势;承与起连得越紧密越好;转最忌衰弱、疲沓,尽量做到如异军突起,别开生面;结有三种情况,或总结前意,或做期望和联想,或与前面诸联、特别是起联相响应。
1.3 对诗词意象和意境有较为深入地理解。诗词创作是形象思维活动,是创作主体内在情志与外界触媒的感发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古典诗词形象性的表述主要有“象”、“意象”、“意境”等范畴。“象”是对自然物的模拟、形容和象征,设象以表“意”。象又分物象、意象。物象指对外物或景象的模写,意象指意义的形象。情与景,一直被认为是古典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诗家直说》)。情与景的关系,也往往就是意与象、兴与寄的关系,意(情)因象(景)而物态化,象(景)因意(情)而意象化,这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
诗词是思维跳跃性很大的文体,意象与意象之间内在联接,构成完整意境。连缀意象、填补空白的工作要靠联想和想象去完成。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每句各由三个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是三个意象连缀,构成黎明野外独行的画面,虽是写景,但旅途的清苦和野行的孤寂都蕴含其中。诗词中情与景往往不能截然分开,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再美妙的景物在伤心人看来也只会唤起感伤情绪。诗常一句一境,一联一境,通篇合起来,又构成一个整体的意境,故诗之境阔,博大雄浑,旷远开阔;词常是一阙一境,一首一境,故其境多尖新轻巧,精工密丽。
1.4 对诗法、词法有一定的了解。如“离合”,是一个表现手法的问题,是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是侧写、旁写与正写的关系问题。诗里的离合问题以咏物诗最为突出。前人曾有“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和“不切而切,切而不觉其切”的说法。这就是说,咏物诗如果只求形似,虽然刻画得很逼真,品格也不能算高;如果能写其形而传其神,通过咏物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那才是好的咏物之作。如古诗中的“柳”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