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死观生精选
由死观生
摘 要:自晋代潘岳为悼念妻子所作《悼亡诗》三首之后,“悼亡”二字就约定俗成地成为丈夫哀悼亡妻诗作的专称。悼亡文学发展至宋朝,苏轼率先在词的领域涉及悼亡这一题材,并留下了传世之作。悼亡,结合了爱情与死亡这两大主题,我们既可以把悼亡诗看作是爱情诗的一个独特类型,同时,伴着这一痛彻心扉的人生体验,生者不可避免地实现着从沉痛“伤悼死亡”到冷静“思考死亡”的情感转变。悼亡,由此也就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层面,显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此岸性意识。
关键词:悼亡 苏轼 《江城子》 悲情 生命意识
一、悼亡文学
在中国古代丰富多姿的文学园地中,有一朵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忽视却异彩独呈的奇葩,这就是悼亡文学,它包括所有涉及悼亡的诗、词、文等文类。“悼亡诗,顾名思义,就是哀悼亡者的诗篇。”[1]自晋代潘岳为悼念亡妻创作《悼亡诗》三首之后,“悼亡”二字就似乎约定俗成地成为了丈夫悼念亡妻诗作的专称。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将悼亡诗作为丈夫悼念亡妻诗作的专称并不合适,因为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葛生》篇便有女子悼念亡夫的作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悼亡诗这一中国古代诗歌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自潘岳之后得到了较大地发展,之后历代都有文人参与到悼亡诗的创作中来,比如说唐代的元稹、韦应物、孟郊,宋代的梅尧臣、黄庭坚、陆游,元代的傅若金,明代的于谦、李贽,一直到清代的王夫子等人,他们留下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悼亡诗作。悼亡题材发展至宋代,悼亡词在悼亡诗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首事者是开一代词风的苏轼,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算是宋词中的悼亡之祖。
死亡,一直都伴随着人类的生命而存在。即便是山野村夫,遇到失偶丧妻,也会痛苦流涕,呼天抢地之声不绝于耳,甚至忧郁伤身而死,更何况中国古代的文人,他们把至痛诉诸笔端,字字泣血,这些都是悲情的自然流露。然而,在中国古代社会里,由于受到占据统治地位的“三纲五常”、“发乎情,止乎礼仪”等封建思想的束缚,不仅使得广大妇女一直处于被歧视的依附地位,同时,众多的文人也鲜有在夫妻生活中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比较一致地表现出一种情感的节制。然而,如果说平淡的夫妻生活就像涓涓细流,那么,一旦夫妻间发生丧偶的突变,这种涓涓细流就势必如绝堤的洪水,一发不可遏止。“死亡为悼亡文学提供了一个萌生发展的良好机会,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生命意义的契机。大多数的悼亡诗都离不开由‘伤悼死亡’到‘思考死亡’这样一个表述的机制。由丧偶之痛带来的对死亡的思考,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力度,也为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出口。”[2]
本人这里以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典型个案来进行具体分析,看看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地位的古代封建社会里,中国古代文人在面对失偶丧妻这一人生至痛,是如何处理悲情的自然流露和情感节制之间的矛盾,以及正是在这种矛盾纠结中,情感必然产生一种极大的张力,这种张力凸显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此岸意识。
二、悲情:自然与节制
苏轼妻子王弗本是四川省青神县乡贡士王方之女,年方16的时候嫁与苏轼为妻。“苏妻王氏天资聪颖,知书懂诗”,“孝敬翁姑,体贴丈夫,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世进行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是诗人生活的伴侣,文学的知音,事业的贤内助。”[3]然而不幸的是在宋英宗治平二年的时候,王氏卒于汴京,时年27岁。王氏虽然亡故,但是她的音容笑貌无时不浮现于苏轼的脑海之中。神宗熙宁八年的时候,苏轼任密州知州,正月二十日夜里梦见正在临窗梳妆的妻子,醒来之后感慨不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江神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4]
“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中的“十年”二字,率先表明着词人的心迹,那是任凭时光流逝和生活变迁也不会冲淡的思念与深情。然而“生死”二字,又如一把利刃,横插在了深爱的两人之间,造成了永远也无法逾越的阴阳之隔。明明知道死者已矣,然而仍旧是“不思量,自难忘”。遥想着孤零零远在故乡眉山的亡妻的坟墓,而自己也是客居他乡,举目无亲,无处也无人可与说凄凉。这十年光景,苏轼被卷入新旧党之争,仕途起起落落,不断被外任,流徙,历经沧桑。即便现在能与妻子相逢,也应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下阕从记梦开始写起,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词人心中对亡妻无尽的追思,才会郁结成“幽梦”,跨越时空的距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那扇熟悉的窗前,看到心爱的妻子正在窗内对镜梳妆。可是这是怎样的一种会面呢,照理说阔别十年,夫妻两人应该是有说不完的话,然而四目相对,两心相印,情到深处反而无语,两人只是“相顾无言”,任凭清泪无声地滚落下来。全词最后一句“料得年年肠断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