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夏鼐的“故乡情怀”及温州地方民俗
一
温州是著名考古学家夏鼐(1910-1985)的故乡。夏鼐一生与故乡的感情绵长而深厚,他“对于家乡文献,亦颇注意,桑梓之思,常萦心中”。夏鼐曾在《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年)“序言”中提到:“我对于故乡的思慕之情,反而常常因为离乡越长久、越辽远而越发强烈。”
2011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夏鼐日记》,不仅是夏鼐整个学术生涯的真实记录,也从侧面展现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剪影”“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一份难得实录”。在夏鼐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私人日记中,有关温州的记述占有相当的篇幅。2013年8月,《夏鼐日记?温州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篇是从夏鼐日记中摘出其在温州时所记的文字独立编成,同时将以前偶作省略的房族和乡情内容逐一补齐。全书分10个篇章,包括夏鼐赴北平读大学、去英国留学前后,1948年冬离开中研院到1949年秋在乡家居时期,以及在外地工作期间多次回乡省亲、处理家事、参加各项活动的日记。其中1948年12月到1949年10月的日记,是首次完整地公开发表。日记展现了夏鼐刻苦求学,谨严治学,最终成为著名考古学家的人生历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1910年,夏鼐出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中学阶段,他便离开故乡,赴上海求学,这是他打开“世界眼光”的开始。1930年,夏鼐赴北平燕京大学开始大学生活,后转学至清华大学。1935年秋,夏鼐乘船赴英伦,进一步深造。1941年他回国后,先后就职于“中博院”筹备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其间虽回乡探亲数次,但是在家乡停留的时间并不多。1950年以后,夏鼐开始定居北京,中间也因事偶尔回故乡温州。作为一名人文学者,“故乡情怀”在夏鼐身上时常闪现。《夏鼐日记》不仅为我们了解夏鼐本人的学术经历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材料,也为我们了解夏鼐的“故乡情怀”以及温州地方民俗提供了重要材料。近年来“乡土情怀”“地方史”“地方民俗”等话题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由《夏鼐日记》等材料出发,我们可以获取更多有关温州“地方性经验”的材料,由此进一步探讨“乡土”“地方”的诸多相关问题。
温州由于地理优势,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它在近代以来的发展本身就带有一种“世界性”。夏鼐生于温州,长于温州,他的眼光与见识也与众不同。我们通过《夏鼐日记》对温州地方史进行考察,有助于理解近代以来港口城市的变迁以及发展,也有助于理解夏鼐本人“世界眼光”的养成与发展。这种“世界眼光”对夏鼐日后的学术经历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温州”到“中国”,是夏鼐成长乃至成才的一次“飞跃”;而由“中国”到“世界”,则是中国学术影响世界的一个重要体现。
直到现在,中国考古学仍在世界考古学界拥有重要的话语权。如果我们的眼光“向下”,可能更容易理解“世界”背后的“中国”的独特性。每种独特性,都有效促进了中国学术的发展。“乡土”与“国家”本是紧密相连,没有“乡土”的发展,“国家”难以取得全面的进步;没有“国家”,“乡土”有时就会缺少存在的土壤以及“大”舞台。由“乡土”看“国家”,又反过来由“国家”看“乡土”,在这种双向互动中,我们更能够清晰地理解彼此存在的价值。地方史研究的意义,即在于此。
在“乡土”与“国家”之间,有诸多连接的桥梁。而“人”,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夏鼐作为一个“人”,连接着“乡土”(温州)与“国家”。从《夏鼐日记》等文本出发,我们一步步深入分析“乡土”与“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
鲁迅曾说:“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约天地间写着这样日记的人们很不少。”(《马上日记豫序》,《世界日报副刊》第1卷第5号,1926年7月5日)夏鼐在他的日记中引用了这句话,认为自己的“日记也是如此,不仅不打算给别人看,并且在生前还要禁止别人看,以免自己脸红也”。以这种心态写出的日记才更真实、更有价值,因为“他写的时候不像做内感篇外冒篇似的须摆空架子,所以反而可以看出真的面目来”(《马上日记豫序》)。《夏鼐日记?温州篇》因记录夏鼐在温州活动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当时温州一带的地方性?v史。
抗日战争时期,温州曾前后三次沦陷。其中第二次沦陷是在杜利特尔大空袭和日寇发动浙赣战役的大背景下爆发的。温州工商业集中,物产丰富,因而为日寇所觊觎,日军为了巩固后方,同时企图破坏丽水机场,掠取瓯江一带的战略物资,又挑起丽温战役,1942年7月11日温州第二次沦陷。这段时间夏鼐正好在家乡生活,《温州篇》反映了他与乡亲们共度颠沛流离的战争生活、亲历敌寇抢掠而险遭不测的经历。这次温州沦陷的一个特点是“日寇战略目标更明确,手段极其残忍”(张洁:《抗战时期温州第二次沦陷的背景、经过及特点》,《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