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道德经新解经典的对立统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为天天地地立立心心、、为为生生民民立立命命、、为为往往圣圣继继绝绝学学、、为为万万世世开开太太平平。。
2011.02.26
2011.02.26
.0022..2266
01章 论道
01章 论道
0011章章 论论道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
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
—这种解释是前人从没有过的,前贤解老,开篇即陷
入道不可言说论,这就为打开老子道的大门设置了障
碍。
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着道德篇,
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
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
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无非
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同一条人生道
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
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
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
同的人生和社会。
“道”,是老子首创的含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概念。
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所
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除此以外,老子“道”的
哲学内涵是宇宙本原。宇宙本原含有两方面内容:一、
道体(有),即“道之为物”,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最基
本的物质。二、道性(无),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的最
一般规律。道体、道性不可分离,二者相互对立统一,
构成了宇宙的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个“道”,
都是名词“道路”的意思,但前一个“道”特指圣人
之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动词,为“行走”的
意思。“常道”,指没有体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亦
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个“名”是指沿圣人之
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朴”(二十五章);中间的“名”,
是名词用作动词,即“求得”、“占有”的意思;后面
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
即功利之名。
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
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圣人内求,
所得之名,虽虚而实;常人外求,所得之名,虽实而
虚。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无:道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宇宙法则是化生宇
宙万物的原动力,故“名天地之始”;有:道体。化生
万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故“名万物之母”。
“有”属于物质范畴,而“无”则是和物质概念
相对立的概念。如果把“有”界定为具体的物质,那
么,“无”就是具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的结构方式、时
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规律”
来概括。“有”和“无”不可分,有“有”就有“无”,
有“无”就有“有”,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是
不存在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
说的“有无相生”。(二章)“有”为实,“无”为虚,
道体为实,道性为虚。彼此阴阳对立,虚实相合,共
同构成宇宙的始母——道。
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是现实世界最一般的存在方
式。
把世界的本体看作是精神的(无)或者物质的
(有),都是主观片面的、非辩证的。老子的有无论是
辩证本体论,即从世界的本体上确立了对立统一规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因此。常:常常。道性是永恒的、至诚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高校辅导员招聘备考题库大全-5.高等教育学.docx VIP
- 妇产科学医案,妊娠合并心脏病病例分析.docx VIP
- 矿用单体液压支柱说明书.pdf VIP
- 美女必修 做水嫩嫩的美女.ppt VIP
-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记录.docx VIP
- 防诈反诈主题班会.pptx VIP
- 【出海】2025年领英大制造行业人才全球化报告-印度尼西亚篇-LinkedIn领英.pptx VIP
- XZA系列普通(防爆)型使用说明书.pdf VIP
- DB36T 655-2012 公路填砂路基施工技术规范.docx VIP
- 基础考点15(难点7)由全称命题的真假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恒成立问题)--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一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docx VIP
知传链电子书
- 认同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共部门的激励约束机制-[共7页]-143-公共管理评论(2016年第2期/总第22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巫永平 主编.pdf
- 对政府规制风险的思考-[共6页]-137-公共管理评论(2016年第2期/总第22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巫永平 主编.pdf
- 从牧领治理到生命政治-[共9页]-128-公共管理评论(2016年第2期/总第22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巫永平 主编.pdf
- “三维政治”与政治生存的逻辑-[共11页]-117-公共管理评论(2016年第2期/总第22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巫永平 主编.pdf
- 环境社会治理中的公众风险认知:半个世纪研究的回顾与未来展望-[共20页]-95-公共管理评论(2016年第2期/总第22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巫永平 主编.pdf
- 社会资本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评价-[共21页]-72-公共管理评论(2016年第2期/总第22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巫永平 主编.pdf
- 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倒U形关系-[共14页]-58-公共管理评论(2016年第2期/总第22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巫永平 主编.pdf
-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学习:以城镇土地使用政策变迁为例-[共13页]-45-公共管理评论(2016年第2期/总第22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巫永平 主编.pdf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干预方式、问题和趋势-[共6页]-37-公共管理评论(2016年第2期/总第22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巫永平 主编.pdf
- 产业政策与社会治理:转变产业发展条件的分析视角-[共4页]-33-公共管理评论(2016年第2期/总第22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巫永平 主编.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