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对中西服装显性因素的符号化功能解读.pdf

对中西服装显性因素的符号化功能解读.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0年第4期 纺织科技进展 ·85 · 对 中西服装显性因素的符号化功能解读 刘亚平 (琼州学院 艺术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摘 要:为了挖掘中西服装外在形式差异的内在根源,对中西服装显性因素下的隐性审美文化差异进行了探讨,对中 西服装的形制、造型等可视性因素和其审美文化体现出的审美心态差异进行 了对比;得 出中国服装是在承袭中演进,而西 方服装则在批判中发展 ,是审美文化造成它们发展方向的不同。 关键词: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中西服装;审美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TS9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56(2010)O4一OO85一O5 我们都知道人文、艺术具有很鲜明的地域性 ,服装 也不例外,中西服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 自 的特色和风格,中西服装存在外在形式不同和显性因 素下的隐性审美文化的差异性。针对这些特征,本文 从显性文化表征人手,通过对中西服装结构、色彩、图 案、材质、工艺等浅性文化研究,在横向上对中西服装 的可视性因素进行概括对比,旨在阐明中西服装外在 形式不同的根源。 图 3 南宋裤 (下裳) 1 服装的可视性 传统的中式裤、裙和上衣在造型上重视二维空间 1.1 外形 效果,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属于整片式、直线状或平 我 国的服装造型相对比较单一,生活在 18世纪的 面型,整件衣服可以平铺舒展,结构简单,是一种 自然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 曾说:“中国的帝 国体制持续 了 下垂型的构造,在无形中拉长了纵向视线。在服装形 4000年,它的法律、习俗,以及服式几乎没有明显的改 式法则上,中国服装注重和谐、对称、统一的表现手 变,,[。在以前的漫长时期里,我 国的服装只有两种基 法[2],倾向于端庄、平衡,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 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与上下连属制 (如图 1、2、3所 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曲线,人体与服装之 示)。直到近代,确切地说是在清代末期西方入侵时, 间的间隙较大,整体造型洒脱随意,讲究 “释放人体而 我国传统服装受到西方服饰的冲击,才出现了西式裤 不是雕塑人体”,具有一种 “自然穿着的构成”。同时, 装和裙装。到现在西式服装以不可抗拒之势几乎完全 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较为柔和的身体曲线和脸部 取代了包括我国在内的非西式服装的各种传统形制。 轮廓线条相称。 1.2 色彩 就色彩来讲,中西服装尤其是现代服装并无绝对 的差异,但在用色喜好和偏爱上还是略有不同。有关 服饰色彩的文献记录显示,我国服装用色十分丰富:夏 朝初始尚白色,而后商朝尚黑,周代尚赤,其后秦代将 黑色崇为至高的地位,汉代继承,至唐代初将黄色规定 图1 汉代深衣 (上 下连属 ) 图2 南宋衫 I上衣 ) 为皇家服装专用色,其他人等一概不得使用[3],这一法 令至封建社会瓦解前一直沿用。而如今被视为我国民 族色的红色在我国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