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腕踝针疗法ppt课件
下2 区 踝之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内缘 下3 区 距股骨前缘向内侧1cm 下4区 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 下5区 踝之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 下6区 靠跟腱外缘 第二节 腕踝针的操作方法 分三个步骤: 一、症状和体征定位 二、针刺点的选择 三、皮下针刺术 一、症状和体征定位 (一)症状和体征的分类 1、能定位的症状和体征 例如:关节痛、神经痛、咽痛、哮喘、遗尿、肢瘫、肢颤、压痛点等。 2、不能定位的症状和体征 (1)有症状和体征:发热、盗汗、寒颤、 全身感觉麻木等。 (2)有症状而无体征:睡眠障碍,精神症 状等。 二、针刺点的选择 腕部:在腕横纹以上约二横指环腕一圈处。 踝部:在内踝和外踝以上约三横指环踝一圈处。 针刺点的选择方法(48页) 1、按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所在区编号,选择编号相同的针刺点。 2、以前后中线为界,针刺点选在病症的同一侧。 3、从躯干的横线为界,病症位在横线以上的针腕部,位在横线从下的针踝部。 4、有症状恰位于中线不能确定哪一侧时,针两侧。位在前中线的,如咳嗽,针两侧上1;痛经或遗尿,针两侧下1。位在后中线的,如胸段脊柱痛不能定侧时,针两侧上6;便秘,针两侧下6。 5、一侧肢体有感觉或运动障碍,如麻木、肢颤或肢瘫等, 发生在上肢针上5,发生在下肢针下4 6、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时,要分析症状的主次,若症状中有痛,以痛为主要症状,并尽可能找出压痛点,根据基所在区选取针刺点。针刺使压痛点消失后,若仍有其他症状,则另依其所在区选点。 7、不能定位的症状或全身性症状,针两侧上1。 三、针刺法 (一)针具:一般采用30号1.5寸长毫针。 (二)病人体位:病人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时,以取卧位为佳。针刺前,宜嘱病人尽量放松肌肉。 四、选区配方 可分以下二种。(一)上下配方法: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时,则可同时取上、下穴点组方;如前正中线病症,可选上1和下1组方;另如偏瘫,可取上5、下4进行配方。(二)左右配方法:对难以确定部位的区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盗汗、全身瘙痒症等病症,可取左右两侧穴点加以组方,上述病症即可取两侧之上1穴。 (三)操作具骤 1. 进针 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穴点上部。以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度,快速进入皮下。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如病人有酸、麻、胀、痛、沉等感觉,表明针体已深入筋膜下层,属进针过深,宜将针外退至浅表处。 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入后应立即消失。为了保证针在皮下,针尖入皮肤后,放开持针手指,则针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表面。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向下;在头胸或腰膝,针尖向上。针刺深约1.5寸,进针后将针循纵线沿皮下平刺插入;但针上下1或6区时,针体应与腕部或踝部的边缘平行。 2、调针 腕踝针疗法一般不使用补泻手法,但在针刺过程中须及时予以调针。调针法有以下三种。 (一)针刺入过深,局部出现胀、痛感觉时,将针退出,使针尖到皮下,重新平刺入更表浅部位。 (二)针刺方向不正,将针提至皮下,重新进针。 (三)针刺长度不够时,宜将针尽量刺入或换针另刺,但须注意,应略保留部分针体在体外。 3、留针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疼痛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4、拔针 腕踝针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五、疗效判定 1.经过一次治疗后症状消失,以后不复发,如扭伤 2.在几次治疗的过程中,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如白带多. 3.针疗时症状可完全消失,针后不久又出现,但经几次治疗后,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 4.针时有效,以后又复发,虽经多次治疗,但有短暂疗效,如高血压 5.疗效表现缓慢,经几次治疗后始见效,如失眠 六、注意事项 1、晕针 2、是否有皮下出血(如针尖部位出现有缓慢隆起伏,则表示皮下已出血) 3、进针应以无痛为佳 4、在调针时,应注意遵循移点不离线的原则,即沿纵线方向移位不能向两旁移点。 四、临床运用举例: 1、男,20岁,左侧腰腿痛体。有无腰扭伤史不详。先脚跟痛,后逐渐上升至小腿、大腿、腰。咳嗽时偶有腰痛,工作不受影响。近2—3个月大腿痛。服药未见效。 检查:抬腿、双侧等高,腿肌无萎缩,跟健反射存在,无感觉障碍。压痛点位于腿之外侧,腰部压痛点在第5腰椎之左侧。 定位与针刺点:L5、6 疗次疗法:6次,显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