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支气管哮喘病理ppt课件
前言:哮 喘 哮喘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作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哮喘已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 前言:全球哮喘现状 ◆目前全球约有3亿哮喘患者;◆在发达国家较常见,同样也影响着发展中国家;◆全球每250例死亡病例中就有1例死于哮喘;◆哮喘所致死亡中90%是可以预防的,死亡主要归因于对疾病缺乏认识导致治疗不及时或长期治疗不当;◆大多数国家哮喘的发病率都在增高,每10年的增长率约为20%~50%;◆预计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增长率将从45%增至59%,新增哮喘患者将达1~1.5亿。 前言:我国哮喘现状 ◆中国、香港、台湾、澳门及内蒙共有2780万哮喘患者;◆哮喘目前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儿童和老年人的发病率为2%~3%;◆在中国,各地区哮喘发病率的差异达10倍,其中西藏最低,重庆最高,农村高于城市;◆中国是全球哮喘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达10万分之36.7(而加拿大为10万分之1.6),中国农村的发病率比城市约高1倍。 前言:我国哮喘现状 患者因素: ⑴ 对哮喘和气道炎症的根本原因不了解,84%的患者认为只能改善症状而不能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⑵ 只有6%使用吸入激素。 ⑶ 患者大多低估了自己的病情严重程度,约7%重症患者认为自己的哮喘处理良好。 ⑷ 缺乏病情监测,只有42%患者一年内做过肺功能测试;只有2%拥有峰流速仪,其中只有1%每天使用;只有2%定期回访医生。 前言:我国哮喘现状 医疗因素: ⑴ 迄今对哮喘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诸方面多年来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 ① 发生机制: 病因异质性,复杂性; ② 诊断: 指标无特异性,某些分期指标缺乏循证医学证据;③ 治疗: 疗程、缓解期药物减量及停药的问题尚未明确。 ⑵ 对患者宣教不足,仅有16%患者曾有医务人员作过吸入气雾剂演示;仅15%有医生为其制定过长期治疗计划;仅16%患者听说过峰流速仪。 支 气 管 哮 喘 (bronchial asthma) 一 概念、病因、发病机制 1 概 念 2 病 因 吸入物 一、变态反应(免疫学机制) 速发型(IAR) 迟发型(LAR) 双相型(OAR) 二、气道炎症 三、气道高反应性(AHR) 四、神经机制 气道高反应性(AHR) 哮喘患者均有气道高反应性,但出现AHR不一定都是哮喘,长期吸烟、病毒性上感、COPD 亦可有气道高反应性。 气道高反应性是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过早、过强的收缩反应。气道炎症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的重要因素。机制为炎症损伤气道上皮和上皮下神经末梢暴露→气道高反应性。 二 PC、诊断、治疗 1 临床表现 为发作性喘息或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严重者被迫坐起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 发作时可有肺气肿的体征 肺部广泛哮鸣音,但轻度或严重发作可无,称为寂静胸(silent chest) ,其原因有: ①可能由于过度疲劳、衰弱、无力呼吸所致 ②有痰栓阻塞支气管 ③并发气胸,纵膈气肿所致 严重发作有紫绀、HR↑、奇脉、胸腹矛盾运动 1.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感和运动有关。 2.发作时两肺有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 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 对不典型者,有下列三项中的一项也可诊断 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③呼气力量峰值PEF昼夜变异率≥20%; 符合1-4条或4-5条可确诊 哮喘分期及病情严重度分级 急性发作期 慢性持续期 缓解期 ①去除病因 ②控制发作 ③预防复发 治疗哮喘的药物 支气管舒张药 --?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抗胆碱药 --茶碱类 抗炎药 --糖皮质激素 --LT调节剂 --色苷酸钠及尼多酸钠 --其他 1)? β2受体激动剂 (高效、速效、长效) a 按需用药 不宜长期规律应用。 (否则出现耐受性。) b 沙丁胺醇静脉应用时滴速要 慢;(2~4μg/min)否则引起心悸, 骨骼肌震颤。 2) 茶碱类 ? a 副作用:恶心、呕吐胃肠道症状;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心血管症状; 兴奋呼吸中枢、抽搐、死亡 b 与西咪替丁、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合用, 使茶碱排泄减慢,应减少用量; c 静脉注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