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典诗歌的终结是诗歌发展的历史必然.docVIP

古典诗歌的终结是诗歌发展的历史必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诗歌的终结是诗歌发展的历史必然   摘要:曹操与毛泽东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巨星,一如天河里牛郎星与织女星的互映。虽然,当下有研曹操的,也有研毛泽东的,将二者放在一起细究的却几乎是零。本文把诗歌兴衰放在整个文学走向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曹操、毛泽东诗歌创作的不同之处的分析,试图探讨当下古典诗词几近灭迹的内在和外在原由。   关键词:曹操;毛泽东;古典诗词;兴衰   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9-028-04   作者:温长青,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河南,安阳,455000      先秦的《诗经》、《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双璧。历史的波涛滚滚而下,文学也随着时代在坎坷曲折中发展。尤其是始于初、重于中、延于今的古典诗歌,其路子走得更为沉重而坎坷。这其中有大气磅礴,也有沉重低徊;有雄奇险怪,也有朴语真言……在不胜枚举中我们来个“二叶知秋”,对曹操与毛泽东的诗歌进行一番分析探讨,这对于我们认识古典诗歌终结的历史必然性,或许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曹操在诗史上的地位      魏晋时期的三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作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除了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外,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居于“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地位。      (一)传统的继承者――汉音之大成   行武出身、历经战乱、戎马倥偬的征程给了曹孟德宝贵的生活底蕴;多读书、好读书的生活习惯又积淀了他不竭的文学素养。纵观曹操一生所留下的二十余首诗,也不难看出他的“傲视千秋之才”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从内容上看,曹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表现了对民众遭受的苦难的同情。这是《诗经》的“风”之精神的体现,也是对诗之大统的发展。“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感动了多少有悲悯情怀的人!清代方东树评《蒿里行》:“铠甲以下极言伤乱之惨,真朴、雄阔,远大极亦。”至于“立君牧民,为之轨则”(《度关山》)的法治思想,“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对酒》)的盛世愿景,以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短歌行》)的一统壮志等,均体现了一个有政治抱负的“王者”形象,也是屈子入世精神和原儒“知其不可而为之”意识的演化!曹操文治、武功兼而有之,立足传统体现新尚,小处不小、大而能化的行为,使他的诗歌成为在实质上没有真正意义的宗教的准宗教性传统文化的结晶。   其次,从形式上看,曹操也是“风骚”之后的集大成者。沈德潜《古诗源》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抛开审美追求、表达方式、“诗”、“歌”关系等不论,单就诗歌的形式而言,曹操诗确实是对传统的继承。他的诗歌仍然是以四言为主,现存的二十余首诗又均为乐府诗。他也是用乐府旧体写时事的第一人,《汉书?艺文志》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贯于曹诗的内容与写作方法之中,也正如明代钟惺所说,是“汉末实录”。   曹操,鲁迅先生称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此话不但指出曹操在散文方面的创新,而且也暗含其对已有的熟知与传承。曹操诗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      (二)“新”诗的开创者――“魏响”第一人   曹操的《龟虽寿》一诗,抛开其中“神龟”、“腾蛇”、“老骥’三个意象性的比喻,以及正反两面突兀出的“烈士壮心”和情怀慷慨、真气回荡、气韵沉雄的诗之“本色”不说,单就诗歌的艺术形式而言,这首四言诗也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与生机。即陈祚明所言的:“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孟德能于《三百篇》外独辟四言声调,故是绝唱。”这是对他诗歌创新的首肯。这种创新使他成为“魏响”第一人。   何为“汉音”,何为“魏响”?以笔者所见,建安虽然是东汉的(最后一个)年号,从历史的角度看仍然在两汉之中,但就文学的演进来说,已经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那就是从先秦两汉“政治附庸”的时代,转型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独立”的时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音”和“魏响”,也就意味着两个不同时代的诗歌风格;就诗体形式而言,先秦两汉是四言诗为主体的杂言诗时代,魏晋南北朝是渐次走向格律的五言诗为主体的时代,经历了奇言渐次取代偶言、整齐美渐次取代不整齐美的历程;就表达方式而言,则经历了抒情诗对于言志诗的取代,景物山水的描写和意象式的表达方式对赋比兴(风骚)和政治说教空泛议论(汉诗)方式的取代;就审美追求来说,经历了缘情绮靡对于质木无文、辞达而已的取代;就“诗”与“歌”的关系、文人诗与民歌的关系而言,两汉诗歌中的文人诗与民间乐府民歌是泾渭分明的,建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