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国图收藏的汉魏石经.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图收藏的汉魏石经   所谓“石经”是刻在石头上的经书,根据内容可分为儒经、佛经、道经三种;按形式分有经碑、经幢、经板、摩崖等几种。从时间上看,儒经刻石最早;从数量上看,佛经刻石最多。从文献的流传和完整性上,也是儒释二家经典刻石的价值最为突出。   儒家发源于先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遂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正统观念和主流思想,儒家著作被奉为万世不易的经典。东汉经学兴盛,立五经博士十四家,各家所传经文皆辗转传抄,文字各不相同,导致论争纷起,甚至出现了通过行贿私改兰台漆书文字以合自家经文的事情。因此蔡邕等奏求正订六经文字,李巡等提议在太学门外立碑刻石,以为经籍之定本。“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自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隶释》卷二十引《水经注》文)。石经确实达到了为人们提供标准的目的,既达到了正定经文的目的,又有利地保存了各家资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版本意义的石头图书。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儒家刻经――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始刻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功成于光和六年(183年),历时九年。以汉代通行之隶书写刻《周易》(梁丘氏)、《尚书》(欧阳氏)、《诗》(鲁氏)、《仪礼》(大戴)、《春秋》(公羊)、《公羊传》(严氏)、《论语》(张侯鲁论)七部经,因此又称“一体石经”。熹平石经竣工后,立于当时都城洛阳城南太学门外,即北魏洛阳劝学里,今洛阳城东南三十里洛水南岸的碑楼庄、朱家圪?澈痛笄糯逯?间。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迁都长安,烧毁洛阳宫庙,倾巢之下,太学讲堂岂能卵全。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立太学于洛阳,“乃复始扫除太学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备博士之员录” (《魏志?王肃传》注)。可见当时汉石经尚在,但已有缺损。为适应古文经盛行的形势,齐王芳正始二年(241)又刻立古文经《尚书》、《春秋》及曹丕《典论》于太学讲堂西侧,以补汉石经仅刻今文之缺,但仅书刻古文又恐时人难识,即列小篆和隶书二体于古文之下,因此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至此,汉魏石经并立洛阳太学,而此后它们亦一样的命运多舛。   北魏之初,冯熙、常伯夫先后为洛州刺史,二人皆笃信佛教,废毁石经,用作寺庙,石经至此残毁不少。神龟元年(518)崔光曾经建议修补汉魏石经而未果,此时当尚存多半。至东魏武定四年(546),高澄通过水路搬迁石经至邺城,运至河阳,遇岸崩,没于水者近半。周大象元年(579)由邺城迁回洛阳,隋开皇六年(586)又自洛阳运入长安,不久被隋营造司改为柱础,至唐贞观初,魏征收集汉石经时已“十不存一”了(《隋书?经籍志》)。经历如此辗转迁徙,石经踪迹不可穷究。宋代时,汉石经各经皆有残石出土,魏石经则未闻发现,洪适搜集石经拓本,《隶释》存汉石经两千一百六十七字,《隶续》存洛阳苏望摹刻魏石经,计古文三百七十字,篆书二百一十七字,隶书二百九十五字。魏石经残石直至1895年洛阳故城龙虎滩才有第一次出土,今天可见的汉魏石经残石,最大的一块不过数百字,小的只有几个字。自八十年代以来,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的太学遗址内陆续发现汉魏石经残石多起。近现代学者对汉魏石经作了大量的收集、复原和考证工作,复原了当时各碑的次序及位置,推定各种残石在原碑的大致位置。但是关于汉魏石经的辗转流徙,仍然有一些问题无法解决:如北齐天保元年(550) “八月……往者文襄皇帝(按:即高澄)所运蔡邕石经五十二枚,即宜移置学馆,依次修立”(《北齐书?文宣帝纪》)。此处仅云蔡邕石经,不云魏石经,而《洛阳记》载汉石经四十六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汉石经立于讲堂东侧,魏石经立于讲堂西侧。而高澄迁徙石经时魏石经当与汉石经并立于太学,是否高澄把汉魏石经全数运至邺城?才能即使小半失落于水,仍存五十二枚之多?一说《北齐书》记载有误,但是自八十年代以来,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的太学遗址内陆续发现汉魏石经残石多起,且各经皆有,令人怀疑石经是否曾经遭遇水厄,或者当时仅仅把完整石经运至长安,而把大量残石丢弃原地。而且《隋书?经籍志》仅言高澄运石经,不言是一体、三体。这些问题,俟后发掘有新得时解决。   石经书者,熹平石经《后汉书?蔡邕传》云“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后世遂据以归功于蔡邕。蔡邕虽擅书法,但以一人之力,完成二十余万字亦不可想象。《隶释》所录残字有“堂典”、“马日”姓名,洪适云:“今所存诸经字体各不同,虽邕能分善隶,兼备众体,但文字之多,恐非一人可办……其间必有同时挥毫者” (《隶释》卷十四)。马衡先生《汉石经集存》据传世文献和汉石经残石,考参与此事者,列成一表,凡二十六人(含刻工陈兴)。近年出土的熹平石经后记残石亦有“臣赐”、“臣宽”等人名,恐怕当时政府调动了一批善书者完成此事。正始石经的书者,各家记载不同,北魏江式以为邯郸淳所书,而晋卫恒《四体书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