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书画逆势飞扬
2005年秋拍之后,笔者曾就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状况写过一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文章,发表于2006年初中国文物报上。2006年春拍开始,又受邀写了《2006书画春拍预测》,发表在中国艺术报上。受到各方关注。此轮秋拍尚未完全结束,便有多家媒体相约采访、索稿。鉴于精力、时间所限,无法一一作答,今特结合2006年书画艺术品秋情况草成此拙文,以谢诸君并借机求教。
据统计,2006年北京首轮艺术品秋季大拍,中贸圣佳成交2.6亿元,匡时国际2.43亿元、北京保利3.18亿元,中国嘉德4.47亿元。总体来看,无论成交率还是成交量都较2005年秋拍有明显下降,其中很大原因是长期以来作为艺术品拍卖重头戏的书画交易量减少。但在中国嘉德4.47亿成交额中,中国书画(不包括油画和古籍专场中的中国书画部分)为2.95亿元,占总量的2/3,可见其在整个艺术品市场中的主体和标志性地位并未动摇。从市场真实成交情况来看,中国书画各个板块不尽相同:近现代除名家精品外,已由火爆转向平淡;当代部分除中国嘉德尚可,其他公司均有所下调;油画的个别拍品抢眼,大部分已从高位趋下;古代书画继续稳步上升;书法作品转强迹象明显……。可以说2006年的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正处在调整、巩固,喜忧参半之中。
所忧之处:市场矛盾更加尖锐和突出
拍卖公司的数量仍在剧增,不少人还认为,办个公司、搭个平台玩“空手道”,两面(卖方买方)赚钱很爽。北京秋拍集中的11月份,就有大小30多家拍卖公司亮相。其中首拍的就有近10家。下旬连续几日,每天都有好几家知名公司同时开拍。另外,各公司都紧跟风头,就像赶集一样,“什么好卖卖什么”,毫无特色。以至于“当代书画”、油画、“当代艺术”专场,铺天盖地“一窝蜂”。
就拍品而言,虽然有些公司对质量、数量控制较好,但许多公司仍严重失控。赝品层出不穷,有些小公司几乎整场都是“拍假”和“假拍”。一些大公司由于竞争激烈,精品难求,也难免良莠互现。在数量上虽然中贸圣佳等公司大幅压缩秋拍上市量,但无法抵销新生数额的增加,总量还在继续放大。
法规缺失、监管缺位的问题未从根本解决。北京市场除税务部门年初开始强制执行由拍卖公司代扣卖方所得税之外,未见其他有利措施出台。新闻媒体确是改变了舆论一边倒局面,但许多文章难以避免表面化,缺少有深度的学术研究和负责任的美术批评。
最可悲的是市场炒作之风依然强劲。一些年纪不大、功力不深、水平不高、名称不响的当代画家,继续紧步其他炒作成功画家的后尘,还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一幅国画、一副油画,初次上拍就敢炒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置古今名家于不顾,唯我独高,唯我独尊,其决心和魄力着实令人吃惊。
除了市场内存在时弊,各方主体尚无法步入良性循环之外,市场外的一些因素,如房地产涨价、股市转热等也都不同程度产生影响。所以调整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可喜之处:古代书画逆势飞扬
一些拍卖公司在目前无序混战的状态下已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一些公司把诚信视为生命线,一些公司把责任感看得比金钱更重。北京一家业内不太知名的公司,秋拍中承诺“保真保退”,向社会预告中曾有中国书画专场,并有精品拍卖册印发。但当正式拍卖前请专家把关,发现许多拍品为赝品时,便毅然将整个专场停拍。这种主动杜绝赝品、积极维护企业信誉和不惜亏损、“壮士断臂”的举动,让人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中国拍卖业的庄严所在。
在某些当代画家大兴炒作之风的时候,还有许多书画家甘于寂寞,潜心做学问,为献身艺术而苦苦追寻,探索不止。也有的书画家敢于直面时弊,对操作之风进行公开批评。全国政协常委、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就在《中国艺术报》上指出:“做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们,很大一个问题就是自我膨胀的很厉害,把理论家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把前人和后人都看得非常淡,这本身就说明这种艺术封闭了,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没有沉积,没有公众对艺术家艺术水平的整体认识,造出来的价格都是虚的。”从这里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希望。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书画艺术品的收藏家和投资人,虽然入场人数仍在增加,但已显得沉静稳健,过去拍场上人潮涌动、座无虚席的现象已很少见到。拍品创高价时的那种兴奋、激越已被泰然、观望所取代。大部分买家对待赝品和炒作都显示出明确的辨别、鄙视和冷眼旁观。经常会听到“谁的孩子谁抱回”,“现在是自娱自乐节目”等戏谑性语言和评论。许多人眼力越来越好,心态越来越平和。每场要买什么,什么价格买,都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盲动。对那些无缘无故的热拍、莫名其妙的高价,一笑了之,只作“台下观”。这正是买家越来越理性,市场越来越成熟的表现。
更为可喜的是在整个市场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