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叠范铸钱发展历程考索.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叠范铸钱发展历程考索   所谓“叠范铸钱”,即以青铜等质地的金属阳模(俗称“范母”)翻印出众多泥质范片,层层相叠成范包,并在烘干后共用一个直浇道垂直浇铸的铸钱工艺。它是中国古代范铸技术的新发展。范片上下层叠和共用一个直浇道是“叠铸”工艺的两个关键要素,缺失任何一项都不能称为叠铸。目前,钱币学界有把叠铸分为所谓“竖式叠铸”(铜阳模拓图举例:图1)和“卧式叠铸”的声音,而实际上,前者仍属于传统“块范铸钱”的范畴,在其所指的工艺中也仅允许模印出的两块范片面背相合后共用一个直浇道,其他组合的范片也是每一对共用各自的直浇道,不存在许多范片共用一个直浇道的情况;且每一对范片必须竖置方可浇铸,不能在平卧叠放时完成浇铸,因而,并不具备叠铸工艺的关键特征,故不能认为是叠铸!目前,学术界对西汉初年已经出现叠范铸钱,以及此种工艺在王莽统治时期得到普遍推广等观点,多有共识;但是,对叠范铸钱工艺在汉代四百余年中具体的发展历程,则鲜有论及。   本文拟在广泛搜求辨析出土实物信息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及现有成果,力争对叠范铸钱在汉代的存在和演变情况,进行较全面深入地考察和梳理,希求在更具体、更完整的层面上基本还原有关历史信息。      一、叠范铸钱工艺的发轫期      关于叠铸技术的最早起源,《古泉汇》、《?斋吉金录》和《古器物范图录》等都记录有“齐大刀”的叠铸铜阳模,据传为最早的叠铸实物。其实,此为当时臆造的赝品。周卫荣先生在《齐刀铜范母与叠铸工艺》一文中已经明确指出,此处不再赘述。就今天所能见到的实物和资料而言,先秦时期尚没有叠铸技术问世的迹象。需要指出的是,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曾出土有战国时期的小带钩陶阳模,其上有榫卯,有完整的直浇道(在真正的叠铸工艺中,其阳模只有约与范片等厚的一段直浇道,不存在完整的直浇道),直浇道两侧分布着对称的两排各五枚带钩,就是上文明确排除的所谓“竖式叠铸”的类型,根本就不是叠铸工艺。   始皇帝横扫六合建立秦朝后,将秦国的“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推行到全国。“秦钱重难用”是汉初人对秦朝货币的看法,比照目前所知的叠铸半两铜阳模的资料可以发现,其中钱模皆为大幅度减重的小型半两,虽然秦朝流通货币也不可能整齐划一,也会有减重的半两钱参与流通,但是,叠铸铜阳模显示的异常减重的小型半两,应不属于秦朝流通的类型。   从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到公元前202年,是楚汉相争时期(此段时期在历史叙述中往往习惯上归入广义上的西汉)。在这短短的四年里,史书上没有留下有关铸币的记载。自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始,西汉王朝正式建立,面对极度残破、萧条的社会,刘邦“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根据此处《史记?平准书》的记载可知:汉文帝改铸四铢半两之前,社会上普遍流通的是“荚钱”;另,《汉书?食货志》载:“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便直接称汉初一开始的铸币就是“荚钱”。可见,汉初的“荚钱”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应包括那些极度减重轻薄似榆荚的品类,还应包括在减重的秦朝半两的基础上又逐渐减重的属于过渡类型的半两钱。笔者在仔细比对叠铸半两铜阳模资料后发现,其中的钱模形制及文字特征,几乎都无一例外地与汉初荚钱的特征吻合,而与荚钱之前的秦半两和之后的四铢半两风格迥异!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汉书》记载了高后曾“行八铢钱”和“行五分钱”,但因都不见于《史记》,且当今学术圈对所谓“八铢钱”和“五分钱”形制还缺乏普遍的认同,故暂不在考证铸钱工艺中论述。      已公布的叠铸半两铜阳模资料显示:钱模排列有单圈的(图2),有双圈的(图3)和多圈的;钱模形制也随之由大到小,发展到多圈排列时已经十分轻薄短小。   秦朝灭亡后的楚汉相争时期和西汉初年,是孕育发明叠范铸钱工艺的历史时期,是叠铸技术的发轫期,处于叠铸工艺的原始阶段。      二、叠范铸钱工艺的发展期      继荚钱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四铢半两”钱和曾经短暂铸行的“三铢”钱。让人困惑的是,就目前发现的相关钱范实物而言,几乎全是清一色的石范,虽也偶有残段的四铢半两陶阳模昭示着部分的钱币可能是金属范浇铸的,但却一直没有发现这两种钱币的叠铸金属阳模或者范片。难道刚刚兴起的叠范铸钱工艺就此夭折了?其实不然!全面搜检铸币资料后我们发现,在先秦和秦汉时期的大部分时间段里,石范、陶范和金属范铸钱工艺往往并行存在,只是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某种铸钱工艺被更多或较少地采用罢了。可能的解释是,叠范铸钱在这一阶段不如石范更有优势,而处在了配角的位置。   时至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下令铸行“五铢”钱。武帝时期的五铢钱先后经历了“郡国五铢”、“赤仄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三个阶段,目前,仅发现属于郡国五铢阶段的叠铸铜阳模实物。陕西省麟游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