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将地方民俗舞蹈引入课堂
摘 要:时下,将特定地区的民俗舞引入课堂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可能,作为豫南花鼓灯之一的《火绫子》而言,无论就其行当属性、表演特色,还是音乐、服饰、道具,都区别于安徽花鼓灯。本文对豫南花鼓灯之《火绫子》作为集体表演的民间舞蹈的历史概况、表演形式及其风格特色以及各行当的具体动作、与音乐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剖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豫南花鼓灯能够走进课堂。
关键词:《火绫子》训练 价值动作 分解音乐
时下,将特定地区的民俗舞引入课堂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可能,无论是苗族的“芦笙舞”还是土家的“摆手舞”,或是余杭的“滚灯舞”,都以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为高等院校所重视。作为豫南花鼓灯之一的《火绫子》而言,无论就其行当属性、表演特色,还是音乐、服饰、道具,都是有别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程之安徽花鼓灯的教材内容,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我以为不仅在课堂中应教给学生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样式,而且也应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者的身份将舞蹈实践进行下去,故笔者在此有了将《火绫子》引入课堂的初步想法。
一、 《火绫子》概述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东与安徽为邻,南与湖北接壤,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素有“豫南小苏州”之美称。历史上,信阳花鼓灯的变化发展曾与安徽、湖北两地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信阳潢川县一位老艺人所言,安徽常遭水灾,明、清以来多有阜阳、凤台等地灾民到信阳学艺,以乞讨为生,勉强度日。
信阳民间舞蹈种类繁多,有代表性的舞种记有《花鼓灯》、《花伞》、《花挑》、《花扇》四大种类。(《信阳民间舞蹈》,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其中《花鼓灯》部分深受豫南地区人民的喜爱,动作优美、形式新颖,且发展较为完善、自成体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是该地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其中《火绫子》不仅被列为信阳市人民政府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火绫子》隶属花鼓灯系,表演形式为群舞,广泛流行于豫南大别山地区。《火绫子》别名较多,有以舞蹈中手持道具的名称来进行命名,诸如《火淋子》、《杈伞舞》等,也有以表演内容来命名的,如《四梳四挎》、《逮腊花》等等。其渊源多来自于民间传说,但已无证可考,根据民间艺人的传承谱系推算,其发展距今至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火绫子》一般情况下表演人数为十人,其中有两人扮成老汉领舞,名曰“老杆儿”。领舞时一人主导,称“大老杆儿”,或名“头淋子”;另一人为“二老杆儿”,也称为“二淋子”。另有四男四女,称为“四梳四挎”,男的叫“花鼓腿子”,又名“花鼓架子”,因旧时男子跳舞身上斜挎一个花鼓,后因花鼓有碍于起舞,所以不再挎鼓改为手拿鼓槌,靠鼓槌的相互敲击发出响声。另外四名女子名叫“花鼓娘子”,由于一直以来都以男子扮演,需要梳假发辫,所以简称“梳”。在表演中,“老杆儿”一手持火淋子,一手持芭蕉扇;花鼓架子手持花鼓槌;花姑娘子左手执绢,右手持扇。
二、 《火绫子》的教学内容
《火绫子》的传统演出形式主要是跑场子,动作较为简单,整个演出共分为五个部分,即“拜四门”、“踢四门”跑场子、“逗岔”、“拜小四门”、唱《谢茶调》。后来在民间演出的过程中衍生出另外一种演出形式,即“跑场子”与“拜小四门”分开,跑完大场子以后众人都下场,留一男一女拜小四门,以故事形式展开,连唱带跳。笔者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倾向于提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表演性的“逗岔”、“拜小四门”中的舞蹈部分,经过观察、提炼与规整,对“花鼓腿子”、“花鼓娘子”和“老杆儿”的行当角色中舞蹈的风格属性进行深入剖析,分解、提炼其基本步法与动作,初步组成了兼具训练性、风格性和表演性的教材内容,其训练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花鼓娘子”的动作特征主要表现为“扭”,“花鼓腿子”的动作特征主要表现为“颤”,而“老杆儿”则是兼具两者之长,动作特征表现为边“扭”边“颤”。无论是基于“扭”中学生对于身体主要发力点的把握以及肢体其他部位的随动与配合的身体控制能力的训练,还是“颤”中脚掌或脚后跟与膝盖屈伸关系间的协调配合能力的训练,或是更高难度的建立在“扭”与“颤”两者统一于某一节奏类型基础上的不同变化,都极大的考验着学生对于身体素质的把握以及对于动作与节奏之间变换关系的反应能力。
二是表演素质的提升。《火绫子》的行当属性及其鲜明,因此在表演上对于风格性的把握也是十分讲究的。《火绫子》的表演特点被老艺人总结为八个字,即“抬头旦角,低头丑角”,意思是抬头的是“花鼓娘子”,其表演热情大方、有泼辣劲儿。低头的为“花鼓架子”和“老杆儿”,表演时要略哈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