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西方文学中吉普赛女性形像研究.docVIP

十九世纪西方文学中吉普赛女性形像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九世纪西方文学中吉普赛女性形像研究   [摘要]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较为集中地出现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极大地冲击了西方的文明秩序,而吉普赛民族女性形象所独具的魅力,更直接地激发出西方人的自由欲望。这一现象出现,是因为吉普赛女性形象是“自由”和“自然”的象征,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追求。在西方文学家的笔下,吉普赛女性形像作为一种合“理性”的利用,这种功利性也被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比较文学;形象学;自由;他者;社会集体想象物      一、引言      约在6世纪时,阿尔泰地区的突厥人强盛起来,居住在印度北部旁遮普省的一些吉普赛民族部落,于10世纪左右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踏上了流浪的征途。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生活的磨砺,逐渐形成了他们自由无羁的天性。吉普赛人浪迹世界各地,约在14、15世纪,他们流落散居到欧洲各国。继而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吉普赛形像: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塞万提斯创作的《吉普赛姑娘》,古典主义时期法国的喜剧大师莫里哀的《司卡班的诡计》。值得研究的是,19世纪出现了普希金的《茨冈》,列夫。托尔斯泰的《茨冈人生活的故事》,梅里美的《卡门》,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高尔基的《马卡尔?楚德拉》等,都塑造了浪漫美丽、独特而鲜明的吉普赛女性形像。   此类形像为何如此集中在19世纪出现?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点,来进一步探讨其中的深层原因。目前,学术界对于此类形象的研究大多囿于社会批评的角度,而少于从比较文学理论视域出发去求根溯源。      二、吉普赛女性形像是“自由”和“自然”的象征      吉普赛人被认为是自由、爱情、歌舞的象征由来已久。荷兰画派的奠基人哈尔斯的代表作《吉普赛女郎》,表现的是尼德兰民族解放战争胜利后,新教徒追求自由的时代倾向。画中的吉普赛女郎无拘无束的天性表现得非常生动,特?e是那扭头一笑,会心中透出无伤大雅的轻蔑与嘲讽。   19世纪俄罗斯“民族文学之父”普希金,于1824年创作的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茨冈》。贵族青年亚历克因躲避官司而出走,与一茨冈女子真菲拉相爱。两年后,真菲拉爱上了另一个茨冈男子。出于报复,亚历克杀了真菲拉。真菲拉在死前愤怒地说:“……亚历克,你也死了吧!我为爱他而死……”真菲拉视死如归地维护自己生命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   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发表于1831年的浪漫主义的典范之作《巴黎圣母院》,塑造了一位完美的吉普赛女子――爱斯美拉尔达。奇特的装束、超凡的舞蹈、美妙的歌声、脱俗的外表、善良的内心、自由的生活,深深触动了所有文明人的心灵。在封建制度和宗教的双重统治下,如爱斯美拉尔达那般自由的生命个体,必遭扼杀是毋庸置疑的。   法国著名小说家梅里美创作于1845年的中篇小说《卡门》,加之同名歌剧的演出,使得卡门这一吉普赛女性形像家喻户晓。当唐?何塞请求卡门弃恶从善一起去美洲时,不受任何约束的卡门,对何塞大喊:“继续爱你,这不可能。和你一起生活,我不愿意!” 最终死在何塞刀下,表现出选择自由的决绝态度。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的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发表于1892年茨冈女子娜达和本族青年罗伊可?佐巴尔彼此相爱,但对他们来说,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自由。佐巴尔为了维护自己灵魂的自由和做人的尊严而杀了娜达。娜达死前对他说:“我从来都没爱过任何一个人,罗伊可,可是我爱你。可是我仍旧爱我的自由!这自由,罗伊可,我爱它胜过爱你”。可以看出,娜达也是为精神自由而选择了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罗素说:“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因此,吉普赛女性形像是作为“自由”的象征被作家所创造、读者所接受的。而吉普赛女性形像不仅是“自由”的象征,她们也是“自然”的象征。   吉普赛女郎伴随着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进入我们的视野绝非偶然。一个时代的文学追求必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美学理想,“自然”与“激情”这一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追求,由吉普赛女性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美在自然”这一自古以来的命题,它的最高形式是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自人类跨入文明时期后,这种和谐被打破了,重建和谐随之成为艺术追求的一大母题。   在普希金《茨冈》中,有大段景物描写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人和人的关系简单自然而纯朴,亚历克告诉真菲拉他所抛弃的生活:“有什么好惋惜?你真不知道,你真无法想象,那城市多么不自由,又多么憋气!关在围墙里,成群的人们吸不到早晨的新鲜空气,闻不到草原上春天的气息;羞于谈情说爱,还压制思想,拿自己的自由去做交易,在偶像面前顶礼膜拜。求的是金钱,求的是奴役。”亚历克回答真菲拉:城里热闹的娱乐算什么?那里没有爱,也没有欢乐。而姑娘……你没有富丽的衣装,没有珠宝,也没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