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杏李飘香景更红(定稿)
桥儿沟杏李产业专题解说词
鄂西北边陲的竹山县,它东望武当,南抵神农,西倚巴山,北接秦岭,是一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
蜿蜒八百里的堵河九曲回转,承载着上庸儿女祖祖辈辈富裕图强的梦想在崇山峻岭之中,一路欢歌,哺乳了勤劳纯朴的堵河儿女,孕育了竹山厚重的人文历史。
沿着这条神奇的河流往下走,一片繁花似锦的杏李林扑入眼帘,这就是被称为竹山县城“后花园”的城关镇桥儿沟村。
杏李飘香景更红
?城关镇乔儿沟村地处县城西北,人口不足千人。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依山而居,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贫穷落后一直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2004年,村里一个叫龙德柱的年轻人打破了这里的平静。五年部队生活,十年打工生涯,他始终忘不了对家乡的牵挂,总想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做些什么。六年前,他怀揣十多万元打工积蓄,毅然回到家乡,带领全村村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同期声】竹山县城关镇桥儿沟村党支部书记 龙德柱:当时我看到家乡这个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农民处于一种非常贫穷的生活状况。我想国家现在有这么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如果我们能找准路子,充分发挥我们的资源优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是可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
经过长达半年的市场调查和反复查阅相关资料,龙德柱了解到美国杏李具有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抗旱、抗寒能力强,适合在山区农村发展,在作出大量考察和论证后,他下定决心,要让美国杏李在这穷山沟里开遍幸福之花。
?然而要想在这个基础差、底子薄、观念封闭的山村里发展产业谈何容易。没技术、无经验、缺资金……加上大多村民不接收,一副副千斤重担摆在了龙德柱的面前。
【同期声】 桥儿沟村村民:当时我们村发展杏李,我们老百姓的确有很大的思想顾虑,认为只有种粮食才是农民的本份、是正道。种植杏李风险很大,前景也不好预测,弄不好连饭都没得吃的,大家都抱着观望的态度,积极性都不高。
为了调动村民发展杏李的积极性,当年秋季,龙德柱就拿出自己打工积攒的16万元积蓄,租种村民80亩林地,购回种苗2万株,说服村里有经济头脑的党员和村民先行发展杏李产业。就这样,一个寄予了龙德柱和桥儿沟村民无限期盼的200亩杏李基地建起来了。
冬去春来,杏李林长势喜人,这让龙德柱和大村民也看到了希望, 2005年秋龙德柱趁热打铁,带领43户农民在龙家坪、朱家漕种下了700亩杏李。2006年底又有31户村民自觉种植杏李400亩。
【同期声】桥儿沟村村民:看到他们种植的杏李长势不错,大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而且还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投入也不是太大,大家都放心了。而且龙书记还热心地帮助大家规划、购苗、栽种、管理,很快大伙们都纷纷改种杏李了。
为了彻底打消村民们顾虑,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杏李产业管理,龙德柱与村民们签订协议:村民只负责杏李林管理,基地投入不出一分钱,果园见收后,销售利润按五五比例与村民分成,并且确保村民每亩至少有2000元的保底收益。这样,村民发展产业的风险基本就由龙德柱承担了。
【同期声】乔儿沟村村书记龙德柱:通过考察论证,觉得项目可行,就发动明白人先种植,然后大家自愿地加入进来。自己富了不算富,只有大家都富裕了,才能改变整个村里落后贫穷的面貌。?
为了解决杏李种植和市场销售难题,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龙德柱组织成立杏李协会和杏李产业合作社,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提供科技支撑,建立市场网络,致力于发展标准化、优质化、无公害化杏李产业。几年来共举办杏李防虫治病培训会120余次,培植杏李科技示范户、杏李经济示范户158人,参与培训的果农达1700余人次。?
【同期声】竹山县城关镇桥儿沟村党支部书记龙德柱:为了做大做强杏李产业,降低市场风险,06年冬我们成立了德龙生态林果有限公司和桥儿沟村杏李专业合作社,选举产生了公司和合作社的领导班子,建立了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公司十基地十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格局,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与果农结成利益共同体,拧成一股绳,抱团闯市场。
龙德柱的行动彻底让村民们信服,大家纷纷自发地加入到基地建设中来。到2006年夏季,首批杏李已丰产上市,当年果农平均增收1500多元。到2007年底,基地已发展到1500多亩,成为全省村级最大面积的杏李基地。
满怀信心的龙德柱和桥儿沟村村民鼓足了干劲,在致富的道路上扬帆前进。08年底,在城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又筹资金120万元,建起了可储藏300吨杏李的保鲜冻库,以延长鲜果的销售期。?
?【同期声】竹山县城关镇党委书记毛昌盛:桥儿沟村一千五百亩美国杏李基地是我们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一个示范样板,已显示出应有的效应,城关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今后一个时期从三个方面予以加强:一个是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力求最大可能把1500亩基地尽可能向大户、向能人集中;二是进一步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三是整合政策,加大核心基地基础建设配套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