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资讯社会的新挑战
第一章資訊社會的新挑戰 大綱 1.1 科技與倫理關係的交互作用 1.2 資訊社會新挑戰的開始 1.3 資訊世界的新問題 1.4 電腦犯罪的特性 1.5 網路社會的失序與資訊犯罪的防範困境 1.6 防範資訊犯罪之鑰-資訊倫理與法律 1.1 科技與倫理關係的交互作用 一、從「電影」談起 電腦網路科技對生活的改變 個人隱私與社會安全的隱憂 二、新型態的人際關係 網路的隱匿性衍生諸多問題 1.2 資訊社會新挑戰的開始 一、 資訊社會的演進 「每個10年似乎都會產生一些廣為人知而且是很尖銳的道德問題,它們向社會提出嚴重的挑戰。70年代的問題是環境惡化以及向外國官員行賄。80年代,我們在倫理學上的主要注意力轉向惡意收購、融資套購以及內部交易等。 不難看出,計算機技術的倫理問題似乎成了90年代和90年代以後的主要問題。」 摘錄自“Ethical Aspe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inello (1998) 二、電腦犯罪案件逐年增加 電腦犯罪行的特性 司法單位偵察的困難度(蒐證、偵察不易等) 電腦犯罪的犯罪黑數 個人、企業因為未能察覺、維護聲譽等不願報案 1.3 資訊世界的新問題 色情網站 網路販賣盜版光碟 販賣違禁、管制物品 贓物 詐欺 網路老鼠會 妨害名譽 入侵他人網站 電腦病毒 網路賭博 個人資料 1.4 電腦犯罪的特性 1.5 網路社會的失序與資訊犯罪的防範困境 一、秩序失調與時代脈動 電腦網路次文化 資訊社會秩序失調亂象 科技進步、倫理道德與社會風氣 二、法律困境與網路自主 資訊法律 法律作為資訊社會控制的主要工具,其目的是在規範網路秩序與電腦犯罪的行為 。 網際網路的特質與文化 網路言論自由的爭議、與資訊隱私的保護方面。 法律、科技保護措施與技術與網路社會自主規範機制 構成網路秩序維護的鐵三角力量,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二、防範的困境 網際網路本身的缺陷 系統軟體漏洞及駭客工具之傳播 網際網路的特性 網路信用卡認證機制 缺乏國際共同司法標準 國內特殊的問題 1.6 防範資訊犯罪之鑰-資訊倫理與法律 一、資訊素養與倫理實踐 資訊素養的充實是必備的謀生工具,而正確價值觀的建立,則是確保資訊素養不致被濫用,而能維繫其正確價值。 二、資訊素養與法律實踐 「法」、「禮」並重,維持社會秩序,建設新世紀倫理道德。 參考文獻 余德正(1999),不法使用網際網路之刑事責任,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馮震宇、劉志豪(1998),我國網路犯罪類型及案例探討,月旦法雜誌,第41 期,第84頁。 陳永旺編譯,民88年,電腦犯罪(Computer Crime),美商歐萊禮台灣分公司,第3頁。 蕭愛貞(1999),網際網路犯罪之責任內涵-兼論網路服務業者之責任,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Adams, Jo-Ann, Applying Computer Fraud and Abuse Act to the Internet, Santa Clara Computer High Tech Law Review, 1996. Biderman, A. D. and Reiss, A. J. (1967), “On Exploring the ‘Dark Figure’ of Crime,” Annals, November, 1-15. Brouse, A. G. and Jones, T. E., “Grades 5 up: nonfiction,” School Library Journal, 45(12), 1999, pp. 146-147. Gabrys, Ed.,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Cyber-Crime, Part 1,”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11(4), 2002, pp. 21-32. Goodman, M., “Making Computer Crime Count,” FBI Law Enforcement Bulletin, 70(8), 2001, pp. 10-17. Hatcher M., McDannell J. and Ostfeld S., “Computer Crimes,” The American Criminal Law Review, 36(3), 1999, pp. 397-444. Lee, M. K. O., “Legal control of computer crime in Hong Kong,” Information Manageme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