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读《书架》
西班牙当代艺术家瓦尔代斯(MandoValdes)的个展去秋出现在中国美术馆,一时口碑甚好。我乘兴看了两遍:开头就先睹为快,临闭幕前又赶往重赏,这回着重在《书架》这个作品面前流连,像阅读那样看。这里把自己出于偏爱而生的读后感写记下来。
瓦氏之作品特别以匠心用材著称。《书架》一作之不同于其他作品处,则在于它属于另一新品种,即是装置――不过严格地说,恐怕还只能是“半装置”或“准装置”。它是现成物的重新使用,也许经过拆解;但就其三维材料处理之单纯而言,又有雕塑性质。在展览的目录上,正是分派在雕塑一类名目之下。据说后现代的一种风气就在手段之不确定性上,所谓“什么都行”,而一旦翻新无度,就又不免良莠不齐。我自己在见过的此类作品中往往更取那些单纯一些的。瓦氏这个作品也显得比同展的其他作品还要更朴素,它不动声色地倚墙偏放,人们若不注意就会把它当做展场内的复制品忽略过去。好有一比,如同一个素净的女子来到一群风姿绰约的仕女“Party”上,而像个服务员似的,悄自向隅独立。但我却是深深地被这个密密麻麻地装满了“书”的书架所吸引住了。
《书架》这个标题在画册上写成了《图书馆》,系译自西班牙原文的“Libreria”。两题意指差不多,但可以引起的认识却会大相径庭。看作品本身只是一溜书架。那么,它是用在哪里的书架呢?这里面所指(signified)的东西就有规定性,我想它属于专有性或私家性的。要是按《图书馆》来说呢,那意思就容易含混,可以被认定为公共性的藏书及阅读的地方,而难以指向私人书室。为此把“Libreria”译为“书室”则可以通融了。此词还有另一个用法,即“文库”,但那于此作无涉,可不予探究。就作品本身看来,它既可以是私家书室或书架,又可以是某种公共的,平常人翻阅用的书架,或某种专业性的资料室用架。关于前者,我特别想起一处,就是前慕尼黑美院院长,美术史家德?施米特(De Sehmidt)先生家。他退休后避市移居在奥地利的一个农舍里,我在那里访问时看到,老人家住处的上下诸室中到处是书,用本色的木架装得满满当当,列墙充栋,那些书都是用过的和正在使用中的杂置状态,像是一个以书为劳动对象的作坊。这使我感触很深。关于后者,我记得起一处,那是瑞典乌鲁萨拉小城内的一个街区市民公共图书馆,在阅读室的一边,有不是专业分类的几架一般用书,被人们翻阅得有些散乱了。大图书馆好像不这样,例如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有一整层楼之图书馆,用扎德金的青铜雕塑作品朗诵中的诗人引首,文采立见,又格局宏大,即使室中一书架可自行取用的书也与《书架》这个作品所设定的不同,毕竟秩序规整得多。所以,想来想去,我还是倾向于把作者的主意――即连书带架这么个装置作品的整体用意,从物的意义转向人的意义,倾向于归到某一类或某些读书人的性格,它后面所隐喻的是一种平凡而认真的读书生活。就书中的外在形象特征的一致性看来,我越来越认定,这“书架”或“书室”属于这种生活。
我们知道,在外国现代以前的社会里,在不少古老的宫室城堡里藏有古籍,至今陈列着让参观者瞧。那大抵也堂而皇之,其姿态恰是“知识即力量”这句名言的生动体现,――记得有研究者说,培根名言中的所谓“力量”,其原文“power”一词实是“权力”的意思。所以那种图书室,到现在,是把历史上的种社会权力的威势传留至今它与“书架”一作的现代语境不同。日前读《环球日报》的一篇文章,文中说,美国全国住房建筑商会所做的一个调查显示,有60%的购房者希望有一间书房,其意图则不一样:一个建筑师说是“可以有效提升房屋的档次”,还有一个设计师专门去找“装订精美的书籍来装饰客户的书架”,“并不关心书的内容”,“买的只是外包装”。这样现象不会使我们奇怪,请看我们这里到处售楼的样板房里,不是也多不忘记摆有那么堆徒有精美空壳的洋文版“书”样么。倘若私家住房都有书房,那该是多么文明发达之现象呵,可是,在这里,偏偏让书,书架和书房都成了一种包装,一种作为人的身份――“档次”――的包装,乃教人啼笑皆非了。如此稍一比较,瓦尔代斯的装置作品之意指所向就更明显起来。
如果说在实践中的人和物(对象)发生互相渗透的关系,那么,下面这样的认识就很容易明白了:在人使用书的过程中会使书成为人的某种化身,读书的人自己也会对象化到书里面去,同时书这种对象又人化了;有什么样的读书人就有什么样的书,反过来也样。以书可以观人。瓦氏作品里的书架和书,他所可以创造的作为人的对象化的东西,就使我们在欣赏时感到如此一种读书人的状态,呼之欲出:他没有什么资财,只能使用粗糙的书架,在可使用的有限空间里拥挤不堪地塞满了经年积存的书,都用过的,把书架都压弯了,靠紧紧塞满成为整体体量来保持负荷的稳定,他无力或者顾不上或者不愿费劲去给这些架子减负,扩容,分类或改装,总是忙碌着翻阅使用,取下塞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