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法遁逃的女性生存困境
[摘 要] 本文以苏童“妇女生活”系列小说为例证,运用叙事学文本解读的方法,从征兆与符号、性别的焦虑与癫狂、人性结构的瓦解三个方面探讨苏童小说中女性生存困境的“预设”、生存困境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女性生存困境的无法遁逃。
[关键词] 苏童;女性;生存困境
苏童是以塑造女性人物形象和刻画女性人物心理见长的作家,他被誉为先锋派女性写作的“圣手”。苏童“妇女生活”系列小说(《红粉》《妻妾成群》《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中的众多女性符号序列可以说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或是一种文化内涵的表征,其笔下的红粉意象群的艺术魅力显示出了灵魂的深度。本文以苏童的“妇女生活”系列文本为例证,运用叙事学文本解读的方法,从征兆与符号、性别的焦虑与癫狂、人性结构的瓦解这三个方面探讨苏童小说。
一、叙述的先知:征兆与符号
在讲述妇女生活故事时,苏童的叙述方式强调现时性以及叙述的客观性,如“第二天”“秋天里”“黄昏的时候”(《妻妾成群》),“一个初夏的早晨”“1958年”(《妇女生活》),“一个雨后的早晨”“这个午后”(《另一种妇女生活》),“五月的一个早晨”“秋仪剃度后的第三天”(《红粉》)。如果把这种时间叙述方式看做是小说构造的基本框架的话,在这个框架下面,有一些必不可少的作为支撑点的梁柱,这就是苏童在小说文本中恰当地运用了“征兆”和“符号”等叙事技巧来“预设”和提示女性的生存困境。
(一)文本标题的“预设”
苏童创作这四篇小说时,运用了一些结构主义的技巧。罗兰#8226;巴尔特??S/Z??中对巴尔扎克的《萨拉辛》进行了符号学分析,而苏童这几篇小说的标题也可以尝试运用结构主义的理论加以分析。小说文本标题里隐含着各种代码,无不体现着他对女性的关怀和接纳。例如“红粉”便是一个文化代码,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使得人们潜意识当中早已将女性和“红颜”相联系。用“红粉”一词作标题,读者自然知晓作者即将讲述一个有关女性的故事。“妇女生活”和“另一种妇女生活”标题的能指方面本身就带有互补性,两者互文式地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阐释性代码。苏童以冯新华玩胭脂盒作为小说的结尾,照应前文从翠云坊里扔出的胭脂盒,使得《红粉》中也包含了义素代码(含蓄性代码)――胭脂盒。苏童采用了一些散发女性气息的符号代码来建构小说文本,在一定程度上“预设”了小说反映女性的“自然悲剧”和无法遁逃的生存困境。
(二)“征兆”原型
苏珊#8226;朗格曾说:“在艺术抽象中,通常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使得将要加以抽象处理的事件的外观表象突出出来。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设法使这些被处理的事件看上去虚幻,使它具有艺术品所应具备的一切非现实成分。”[1]苏童叙述女主人公的命运时,往往通过一些偶发事件来隐喻故事的残缺结局,象征女性的悲凉人生。女性视角小说文本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小说镶嵌了“征兆”原型。传统的民间俗信认为灭亡的征兆是事物出现异象:
颂莲刚要上去行礼,毓如手里的佛珠突然断了线,滚了一地,毓如推开红木靠椅下地捡佛珠,口中念念有词,罪过,罪过。――《妻妾成群》
你不懂,这是恶花。简少贞俯视着酱缸里的那两只桃子,然后她关上了擦到一半的西窗,我记得爹娘死的那一年,院子里的桃树也结了两只桃子。――《另一种妇女生活》
正如罗兰#8226;巴尔特在《写作的零度》中所说,“小说是一种死亡,它把生命变成一种命运。”[2]小说主人公的人生悲剧和情感断裂的必然命运先验地通过各种异象被暗示出来。佛珠断线,从不开花的桃树突然结出果实等异象的叙述,寓言性地破译了女性都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命题。这些哀艳女子的故事从一开始便被预定了悲惨的结局,人物的任何挣扎都无济于事。苏童以“征兆”来提前勾画主人公凄凉地走向生命“死胡同”的历程,创造了一种气氛,一种人的心灵活动赋予对象的神奇特征,一种让民间俗信得以实现的“布景”,突出地表现了女性生存困境的固有性与非可逆性。
二、苍白世界的一隅:女性性别焦虑与癫狂
女性生存于父权制的巨大压迫之下,自身的生存空间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排挤。在苏童笔下,她们常被肢解为一些乖戾的语言碎片和自虐的幻影。女性对于自身的生存困境进行反抗却没有任何出路时,她们对生存环境感到恐惧和窒息,对生存的依托对象表现出非理智性的控制。女性性别上的焦虑和癫狂便是这种自身生存困境无处遁逃时的彷徨的具体表现和确切表征。
(一)女性性别焦虑的呈现
俄罗斯学者普罗普发现了俄国民间故事最普遍的功能是寻找,而苏童的“妇女生活”系列小说也隐约地填充着这个母题。但这一母题的内容决不是单纯层面的寻找仇人、寻找宝物等,而是将其含义拓宽到了女性的精神追求层面上。小萼(《红粉》)、娴(《另一种妇女生活》)这些美丽的红颜除了找寻自己的人身依附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