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的“世外桃源”.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荷塘月色》中的“世外桃源”

《荷塘月色》中的“世外桃源” 摘 要:高中教材中的《荷塘月色》一文,是历年来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篇美文,但是我们在长久的解读中,总是忽视了文章中对文人精神传承的理解。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为自己营造了一个 “世外桃源”,用以表现内心的苦闷与对现实的不满,由此我们看出进步文人在白色恐怖时代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扎”的心迹。 关键词: 苦闷彷徨 借景抒情 世外桃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创作的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他想投身革命,却有太多的顾虑和犹豫,于是只好选择了逃避。面对美景,先生内心虽有“淡淡的喜悦”,但这种苦闷的喜悦只是暂时的,所以他仍然在矛盾中挣扎。在如此复杂的心绪之下,先生借景抒情,写出了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在文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用以暂时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 1927年,中国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中国大地陷于血海里,作为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他不可能对现实采取隔绝冷漠的态度,这现实的状况,使他陷入进退维谷的苦闷彷徨之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章在开头就呈现给读者一个内心充满矛盾和不安的叙事者形象。对于他内心的 “不宁静”,我们只要从时代的背景和进步文人的时代局限性去看,就可以一目了然了。在时变的政治风云面前,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两条路都走了”。处在这样一种现实状况中,作者的心情还能宁静吗? 这种“不宁静”流露出中国多少知识分子的无奈。自古以来中国文人的不成文的传统:不是积极地入世就是消极地避世,文人的信条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因为东晋末年政治黑暗,无力改变现实 ,唯有明哲保身,归隐田园,远离战祸。所以他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赋税,没有黑暗统治,自由平等、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世外桃源的人们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过着这样的生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这一设想凝聚了陶渊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最完美的乌托邦式的理想。陶渊明开了先例,后世的文人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理想都寄托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成就了历代“穷”知识分子超然的解脱。无力改变现实的知识分子只能为自己营造世外桃源来逃避现实,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此外别无他法。知识分子心理特点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在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时的消极处世哲学,朱自清先生显然没有逃脱这一窠臼。 1927年的中国,是朱自清先生的这一文人情节有了成长的沃土。先生为自己设想了一个“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荷塘。”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就在这满月夜里,先生的世外桃源终于产生了,是压抑了很久的爆发——借以表达对现实强烈的不满。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阴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淡淡的月光下显得不再令人害怕。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透过写景的词语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不会生出“梵阿铃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其实十分司空见惯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经朱自清先生的大笔渲染,便寓意深刻,竟成了人们心中一道挥之不去的忧伤风景。 结合先生的经历也能进一步理解此时的心情。1920年北大哲学系毕业之后,朱先生在此后的短短五年中,先后在浙江杭州第一师范、扬州江苏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在台州)、省立第十中学(在温州)、省立第四中学(在宁波)、上虞百马湖春晖中学任教。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更换了八九所学校,工作的奔波劳累,生活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