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饶平二中高三级语文每周一测试卷(十七).docVIP

2013届饶平二中高三级语文每周一测试卷(十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届饶平二中高三级语文每周一测试卷(十七)

2013届饶平二中高三级语文每周一测试卷(十七)2013-03-11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分) A./  /  / B.追溯/塑胶  / 店铺/ C.赝品/梦魇  /  / D./  /  屏蔽/屏气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节选自宋代王铚《默记·卷上》) 注:艺祖:始祖,与后文出现的“太祖”、“赵点检”均指宋太祖赵匡胤。赵学究:即宋开国功臣赵普。噍类:jiáo 能咬嚼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擐:huán 套、穿。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军姚凤提兵十万扼其地?????????????控制,把守 B.令翼日再出???????????????????同“翌” C.问诸村人????????????????????众多 D.无敢蹑其后者??????????????????追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三军跨马浮西涧以迫城??????????????夺门以入 B.太祖兵再聚于关下????????????????所以问计于君也 C.且虞晖兵再至??????????????????城中咸谓周师大兵且至 D.再乘胜而出???????????????????三纵而三擒之 7.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既主帅被擒 A.晖整全师入憩滁州城下 B.学究者固知为赵点检也 C.与晖遇于清流关隘路 D.我师绝归路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匡胤在周世宗朝做官,当初功业并不显赫。在滁州城下和皇甫晖打了一仗,寡不敌众,败下阵来。 B.太祖打听到附近有个教书先生叫赵普,很有谋略,便身着便服去拜访他,赵普对太祖也是恭敬有加。 C.太祖让赵普为他指路,赵普没有推辞,还派人为太祖做向导,使太祖的部队成功地从西涧渡河而进,逼近滁州城。 D.太祖的军队入城之后,与皇甫晖的军队展开巷战。城中的人乱成一团,自相践踏,死的人不计其数,太祖的军队最终攻下了滁州。 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3分) 彼方战胜而骄,解甲休众,必不为备,可以得志。(4分) 虽晖军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以直抵城下。(3分) 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乘舟离去。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忘机:忘却俗念。雕栏玉砌应犹在,。问君能有几多愁? 。? 三、本大题4小题,共1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一种文学史论点认为:宋明“理学”主张以“理”灭“情”,走到极端,等于灭绝了人性感情,于是引起文学的反抗声音,致力于宣扬“情”的美好及其所受的压抑遏制,如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其“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作。   由此,遂又进而引起评论,说《红楼梦》是继承发展了《牡丹亭》,是更强烈彻底的以“情”反“理”,云云。   是这样的吗?说是说非,不由个人爱憎,应从曹雪芹书中的客观内涵来审断,即《红楼梦》一书虽曰“大旨谈情”,究其本意,是否即可从此一句话引申出一个“唯情主义”的认识结论来?   事实并不十分难晓,稍加梳理,便可分明。   先说“理”到底是什么。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即玉石的纹理之美。由此而生的引申义,即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皆属于“理”。 ??那么,人类社会一旦形成而且发展,其为“众人的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道德观念,自然要随时代条件而产生变动。这种“理”是可以沿、可以革、可以制、可以废的,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儒者多讲“理”,少讲“情”,用意是顾虑“情”会泛滥,“情”需要“社会、伦理、道德化”。其实,仁、义、礼、信,哪个又不是“情”在内主呢?比如,“无情的仁爱之心”,实际上会有这么一种“纯理性”的“仁德”(观念行为)吗?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深究此义。他重情,但不废理。他的小说中内证分明,不难列举。 书到第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