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小城镇经营与管理
第五章 小城镇经营与管理 本章内容 经济社会发展与小城镇 小城镇经营与管理 经济社会发展与小城镇 市场经济与小城镇 经济社会发展与小城镇 市场经济与小城镇 市场经济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建立的,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前提。没有相应发展的城镇化水平,市场经济就不能在全方位的意义上完善运行。 市场经济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完善的 (城镇是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的载体和依托) 城镇有效涵容农业游离人口 “庄园经济”、“诸侯经济” “累积因果论”(市场力的作用是使区域经济的发展扩大,而不是缩小。) 发展城镇群经济关系,创造市场经济良好发育的社会基础 (城镇化不等于城镇现代化,城镇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 加快乡村城镇化的步伐 实现现代化必须建立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城镇群 发展商品经济,实现中国城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革命” 经济社会发展与小城镇 小城镇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建设小城镇是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内在机制 乡镇企业 农业产业化 规模经济效应(集中的工业化之路) 结构调整 “三农”与小城镇 “三农”问题的历史 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 民国时期的“十年建设” 1950~1979年的计划经济时代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 “三农” 的现实问题 小城镇经营与管理 经济论证 建设用地管理 经济手段 主要问题 经济论证 城市经营就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把各种有形与无形资产、存量资产等转化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并通过流动、组合、出租、转让等形式,进行优化配置和优化运作,使其最大增值、最大盈利,使城镇建设资金可持续利用的过程,是一种经济行为。 城镇建设的投入产出 经济上的可行性论证 投入产出论证 投资来源与偿还能力论证 投资效益与回收期论证 建设成本论证 土地经济 土地供给总量的确定和控制 城镇土地出让方式 土地出让价格 税费体系 土地资产流失 小城镇区域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中国农地制度的演讲 20世纪50年代,“耕者有其田”,土地由地主所有变为农民所有 保证农民私有,推进农业互助和初级合作社 1958年后,组建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土地公有公营 1979年后,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缺陷及创新思路 缺陷:产权界定不清、行政干预、土地流转受限、承包地分散等 创新:两田制(口粮田和基本田)、三权分离(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四荒拍卖(荒山、荒地、荒滩、荒水)、租赁制 农村土地制度创新 强化所有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公平与效率兼顾 制度创新成本最低化 农地制度改革与租赁制 租赁制强化了两权分离 租赁制能够实现创新成本最低化 租赁制可以兼顾公平与效率 建设用地管理 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问题 不能重复“摊大饼”的老路 建设用地指标与现实的土地需求间存在不小差距 多渠道寻求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解决途径 解决对策 大力加强农地整理和复垦力度 注重内部挖潜 建立集体土地流转的“准市场” 经济手段 城建经济和城建资金 经营观念 市场观念 资产观念 效益观念 突破小城镇建设“瓶颈” 发挥市场机制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尊重市场取向 政府引导和调控机制 加快小城镇产业集聚 创办小城镇工业园区和私营经济区 搞好基础建设 创造适宜产业聚集的政策环境 采取反向制约措施,遏制产业分散的势头 合理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 倾斜 置换 折抵 周转 主要问题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城建投入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关系 思考题 试比较我国宋代“城镇革命”与现阶段城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革命”之间有何异同? 请简要介绍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历程。 试分析当前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的原因所在,并提出促进小城镇产业集聚的对策和建议。 * 第五章 小城镇经营与管理 土地 资金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