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长春版九上金黄的稻束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识迁移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D *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 “九叶派”诗人郑敏:不老的“最后一叶” 如今,九叶诗派的八片叶子已随风凋零,留下的这一叶也许并不感到寂寞。诗人的书柜上,贴满了写着诗句的纸条,其中一条这样写道:   “良心是白天的星星,灵魂是黑夜的太阳,同样是那看不见的永恒。”诗人不老。现在,90岁的老人还带着博士生,书桌上摆满了各种外文著作。究竟是什么让她充满活力?  答案就在郑敏多年前写下的诗句里:  “鸟儿的翅膀为什么不沉重?/它的身躯为什么不知疲劳?/它没有浸在快乐里,它的眼睛永远在寻找。”(《寻找》) *   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 1960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至今。1949年出版《诗集:1942--1947》,成为“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女诗人。    *    从建国初到1979年郑敏中断了新诗写作。直到“三中全会”以后,在时代的感召和友人的鼓励下又写起了新诗,出版诗集《心象》、《寻觅集》和诗学专著《诗与哲学是近邻》。 * 郑敏,1920年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1961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任英美文学教授。   郑敏在大学读书时期开始写诗。受浪漫主义文学及歌德等人的影响较深,倾向于写抒情哲理诗。九叶诗派代表人之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敏四十年代的作品曾由巴金先生收入文学丛刊,名为《诗集1942—1947》。   1947年之后,郑敏的诗歌创作出现三十余年的沉寂。1979年诗人重新投入创作,1984年出版诗集《寻觅集》。1981年《九叶集》收录了作者四十年代诗作二十首。《寻觅集》曾获第二届全国诗集奖。 * 九叶诗派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 九叶诗派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金黄的稻束 诵读欣赏 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 围着我们的心边 ,/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 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凝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 作者自述 * 回忆40年代大学时的哲学课

文档评论(0)

tpxxzh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