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PPT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坼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忽死两人横截路。;1918年全球流感大流行时医院情景;;人兽共患传染病: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WHO, 1959。;;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Anthropozoonoses):指自然状态下主要在动物间传播的疾病,但也能传播给人类,如狂犬病、鼠疫、布氏杆菌病。;直接人兽共患病;①直接人畜共患病:
是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传染病,无生活史上的发育过程,如狂犬病、炭疽病、结核病等。;②循环性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为完成其生活 史需要两种以上的脊椎动物宿主参与。如猪、牛带绦虫病及其囊尾蚴等。;华支睾吸虫;④腐物传播性共患病:病原体需要一种脊椎动物宿主和一种非生物性的滋生地或储存处如土壤、污水、饲料、食品和植物等。病原体在非动物体上繁殖或进行一定阶段的发育,才能传染于脊椎动物。如破伤风、气性坏疽、肝片吸虫病和钩虫病等。 ;人兽共患传染病种类多、分布广;兽医传染病学: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的方法的一门学科。;1956年消灭了牛瘟(牛瘟兔化弱毒苗)
1996年消灭牛肺疫(牛肺疫兔化弱毒苗、兔化绵羊适应苗)
控制马传贫(1967年沈荣显等研制成功驴白细胞弱毒苗)
猪瘟(周泰冲等研制猪瘟兔化弱毒苗)
疾病监测技术和疫苗研制取得了重大成就:单苗、联苗、基因工程苗、浓缩疫苗(王泽霖)、微量血凝抑制试验、高致病禽流感ELISA、RT-PCR检测试剂盒
;存在问题;法规建设:动物防疫法规的制定与完善《防疫条例》、《动植物进出口检疫法》、《传染病防治法》等
疫病防控、实验室安全、生物安全
无规定疫病区建设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
基因工程领域转基因控制体系;基础研究薄弱:传染病生态学、分子流行病学、发病机理
应用研究:防控体系建设,单一的技术手段组合,实行标准化,可操作。;感染(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成为感染。
感染梯度: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与病原的致病性、毒力、宿主特性有关。
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成为传染病。
特性:微生物;传染性和流行性;免疫学反应;获得性免疫;特征性临诊表现;明显的流行规律
现在观念:所有生物因子感染引起的疾病,都应当视为传染病。;外源性和内源性;按病原分类;按传染病危害分类;外来病:国内尚未证实存在或已经消灭而在国外存在或流行,从别国输入的疫病。;法定传染病:指由国内或国际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公布,一旦发现或怀疑发生 时必须立即报告给相应级别兽医当局的疾病。;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出现为止称为~。;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过程,潜伏期短的疾病流行趋势往往十分迅猛,很快即达高峰;而潜伏期长的疾病其流行波持续较久。;易感动物;;;增强宿主:和储存宿主在同一环境生活,能感染疾病对疾病感度敏感,可以引起疾病的迅速传播与猛烈流行,并将疾病传播到人或其他动物,但无法持久。这类动物称为增强宿主。;微生物与宿主共生
宿主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对引起疾病的微生物高度易感;感染后能大量排出病原微生物。
自发排出微生物
具有排除病原微生物能力的动物,并不一定与病原微生物构成共生关系,微生物对宿主可造成严重甚至是致死的疾病。
必须依靠吸血昆虫传播
病原微生物没有自发的排出途径,必须依靠吸血昆虫传播疾病,微生物与宿主必须是一种疾病关系。;传播途径与方式;传播方式;传播途径相关概念;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感染的方式称为~。;土壤性病原微生物:随患病动物排泄物、分泌物或其尸体一起落入土壤而能在其中生存很久的病原微生物称为~。;;;;动物易感性;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 称为~。;疫源地结构;相对独立疫源地:只一片由高山、大河、荒漠等构成的自然屏障环绕的疫源地。这样的屏障将疫源地相互隔离,在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流行不可能越出这种疫源地的范围之外。;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进入一个新的自然环境,可能遇到新的宿主和新的媒介。在多数情况下,微生物不能适应自然而死亡,疾病在陌生的环境中无法延续,但也有偶然的机会,遇到适宜的宿主和媒介,疾病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形成新的疫源地。;;;流行过程发展的某些规律;;;人兽共??传染病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改变;人与宠物的接触增多;全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