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对纳入的研究质量进行评价 循证实践的关键环节 评价量性研究证据的质量包括 研究设计是否严谨?是否采用随机分组? 研究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研究对象的样本量是否适合? 观察结果是否真实?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否客观? 统计分析方法是否正确? 评价后的结论称为证据的 内在真实性(internal validity) 一般资料 题目、作者、文献编号、来源 研究特征 干预方法的可比性、患者特点、疾病严重程度、研究地点、设计方案和质量 结局变量的测量结果 4.提取资料 1)描述性分析 采用描述方法;总结研究的对象、措施、结果、 质量和设计方法等并列表说明 2)定量分析 meta分析:通过综合多个目的相同的研究,提供量化的结果来回答根据临床情况提出的研究问题。 5.分析资料并形成结果 meta分析是将多个研究合并起来计算其总体效应,因此在进行统计与合并之前,必须先对不同来源的研究进行同质性检验,根据研究对资料的齐性决定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 分析以下几点: 系统评价的论证强度 纳入文章的方法学质量及不足之处 未纳入评价的证据,如经济学影响 推广应用性 干预措施的利弊 对医疗、护理研究的意义 6.解释系统评价的结果 更新 系统评价形成后一般5年更新一次 补充新的文献 修正过时的内容 7.对系统评价的改进和更新 二、系统评价的基本方法 --根据Cochrane的标准进行系统评价 举例 第五节 证据的传播 一 证据的分级 二 证据传播的途径 证据传播的概念 将证据通过杂志期刊、电子媒介、教育和培训等方式传递到卫生保健人员、卫生保健机构、卫生保健系统中。 一、证据的分级 英国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证据分级系统 在2001年,由Bob Phillips、Chris Ball、David Sackett等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专家共同制定 国际循证实践领域普遍应用 首次在证据分级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类概念,涉及治疗、预防、病因、危害、预后、诊断、经济学分析7个方面,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是循证医学教学和循证临床实践中公认的经典标准 英国牛津大学循证医中心证据分级系统 证据 水平 证据的来源 相应的推荐 强度类别 1 多项同质的RCT的系统评价(1a) 单项RCT(95%CI较窄) A类:证据机有效,可强烈推荐给所有临床人员 2 多项同质的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或 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2a) 单项队列研究、质量欠佳的RCT(如 随访率小于80%)(2b) 结局研究(2c) B类:证据有效,可建议推给符合应用条件的临床人员 3 多项同质的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3a) 单项病例对照研究(3b) 4 病例系列研究、质量欠佳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无对照的临床干预研究 C类:据在一定条件下有效,研究结果在应用时应谨慎 5 专家意见、或描述性研究,专业共识 D类:证据的有效性受到较多限制,只在较窄的范围内有效 表1:证据的水平和推荐意见的级别(治疗部分) 循证医学,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2011年) 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分析系统(2010年) 证据水平 证据的来源 相应的 推荐级别 1 同质性实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例如实施分配隐藏的RCT) 具有较窄可信区间的单项或多项大样本的实验性研究 A级:证据极有效,强列推荐 2 单项或多项小样本、可信区间较宽的RCT 类实验性研究(如:非随机对照研究) B类:证据中等有效,可考虑推荐 3 3a:队列研究 3b:病例对照研究 3c:没有对照组的观察性研究 4 专家意见,或依据生理学基础研究、专业共识(consensus) C级:不推荐 其他证据水平评价标准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中心提出证据金字塔(2001年) 按研究对象和研究设计的严谨程度提出证据分级系统 简洁明了,形象直观,传播广泛 加拿大Mc Master大学Haynes R.B 教授推出了证据的5S模型 (Studies, Syntheses,Synopases,Summaries,and Systems) PolitBeck在“护理研究”中提出七级的证据分级系统 综合上述进展,证据强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如下 各类设计的研究提供的证据等级强弱 14.临床实践指南 13.证据总结 12.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 11.单项随机对照研究 10.非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 9.单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8.观察性研究的系统评价 7.单项队列研究 6.单项病例对照研究 5.描述性研究、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 4.单项描述性研究、质性研究 3.病例系列报告,实践规范和指南 2,临床经验、专家意见、专业共识 1.实验室基础研究(动物实验、体外研究) 证据强度低 三、对不同类型论文质量的评价方法 常见的文献质量评价工具 共同特点: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