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王建自然地理复习思考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师大王建自然地理复习思考题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1、 自然地理学及其性质 2、 自然地理学与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科学、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3、 试述地表环境形成的宇宙背景以及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4、 假如黄赤夹角由目前的23o27 变为0o,那么地表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5、 试述世界地震与火山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6、 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 7、 读图5-10(p109),阐述夏季与冬季地面大气系统和近地面风向的变化 8、 读图5-20(p105-106)阐述全球降水的分异规律以及12-2月和6-8月的差异 9、 读图5-16(p96)说明全球各地的水分平衡特征以及海陆水分平衡的差异 10、 读图6-16(p124)阐述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11、 读图7-15(p190)阐述生态系统的负反馈机制,并由此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2、 根据所给的不同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率(表14-4,图14-3),分析世界大陆净初级生产率的分异规律,并对其成因进行解释 13、 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阐述风沙地貌、冰川地貌、流水地貌、海岸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 14、 以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为例,阐述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圈层的相互作用 15、 以海岸平衡剖面的塑造过程为例,阐述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6、 以平衡岸弧的发育过程为例,阐述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7、 举例说明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8、 举例说明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19、 读图13-5(p332)说明大气和地面的能量平衡关系 20、 试从物质循环的角度阐述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 21、 试从能量传输与转化的角度阐述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 22、 读图13-9(p337)说明圈层之间的氧循环的主要路径 23、 读图13-8(p336)说明圈层之间的碳循环的主要路径 24、 根据图15-1(p417)提供的板块运动方向和速度(单位cm/a),预测5000万年以后世界海陆的大致格局,并说明由此引起的世界环境的可能变化 25、 假设温室效应使未来气候变暖,请分析阐述未来水圈和生物圈的可能变化趋势 26、 试述对地表环境进行调控的可能途径 27、 试述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8、 简析长江三角洲6000年以来向东南方向偏移的原因 (一)由于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遵循“右手定则”,即河流往往会流水的方向右岸侵蚀,左岸堆积,故长江口三角洲不断的在江北岸堆积泥沙,淤长,使其不断夸大,随河流的不但侵蚀,逐渐向南发展。 (二)6000年来正值中华文明不断演化和繁盛,长江流域的居民在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不断对中上游地区进心开发,利用,改变其原有的生态植被景观,水土流失,生态稳定性动荡,加之长江流域多雨洪涝,使大量泥沙带到下流河口,成为下游三角洲的沉积物质,同时泥沙的增多,是其不断露出海水和江水交汇处,最终经过演化可以形成向东发展趋势 ? ,“距离震中遥远”从来都不是免于海啸之灾的理由。从物理意义上看,海啸乃是液体介质内的长波,只要液体介质保持连续性,就可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且能量损耗很少。17000公里的距离尚且不在话下,何况近者数百里,远者几千里乎? 第一岛链的保护才是我国极少发生海啸的缘由 然而,这里的关键也就是那个前提:液体介质保持连续性。? 其实,如果把浩瀚的大洋当作一个水盆的话,海啸还真的跟小时候玩水激起的波纹差不多。只要水体保持着连续性就可以一直传播下去,但只要水面上有个瓶子罐子积木小棍什么的挡一下,水波就会出现折反射。而如果摆上一连串体积与水波波长具有可比性的障碍物,那水波就基本进不了水盆的另一侧了......... 当然,从严格的物理学意义上,水波还是进入了障碍物链条的另一侧。但由于在各个障碍物之间发生大量的折反射、再折射、再反射...............水波的“完整性”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分散成了相位错开而彼此抵消的一大批水波。于是,从能量的角度看,“水波”就被“障碍物链条”给“反射”了出去,重新奔向“水盆”的另一侧。 ? 对于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这个宝贵的“障碍物链条”就是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组成的西太平洋第一岛链。正是这个岛链通过对长波的折反射效应把来自太平洋上的海啸严密地阻隔在东亚大陆边缘海之外。这就是每当环太平洋地震带出现大海啸时,中国屡屡可以“置身事外”的原因之所在。在中国的领土上,几乎唯一的例外就是台湾东海岸。根据考证,在人类史前,台湾玉山上曾遭遇特大海啸的袭击。水墙高度达到几公里。 ? 由于第一岛链所提供的保护,不仅海啸极少“光顾”中国的沿海地区。中国大陆东南部每年遭遇的台风灾害也大为减轻:在广东登陆的台风几

文档评论(0)

weizhent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