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方与临床
破题 经方的概念不清 临床的提法欠妥 伤寒、金匮并非经方之始 《汉书·艺文志》有经方类,共录书十一部,其中“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所录方也应该是经方类。 西汉初年淳于意二十五诊籍中,已有“苦参汤、半夏丸”等方剂。 近年看到的《汤液经法》、《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均出于伤寒之前。 伤寒、金匮并非经方之始 经方的概念应该明确 狭义的经方指伤寒、金匮方 失落的文明:仲景之前,西汉淳于意之后 《伤寒论》 ——经学与经方结合 “仲景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 “天地气化无穷,人身之疾亦变化无穷,医之良者引例推类,可谓无穷之应用,圆机活法,《内经》是举,与经意合者,仲景书也。” ——朱丹溪《局方发挥》 成方(传统方) ——包括古方、经方、时方 直接使用法 [例1] 患者男,72岁,1983年秋就诊。胆囊炎。 发热不甚,腹痛不显,血象高,B超示胆囊炎症,脉微细,但欲寐,身有微热,呕而不适,小便利,手脚凉,方用四逆汤。 制附子10g 干姜6g 炙甘草18g 3剂药后诸症缓解,口服利胆片(自制药)巩固,又见反复,仍用上方,6剂而愈。 提示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直接使用法 [例2] 患者女,32岁,1986年就诊。胃炎。 胃痛不适,胀满难忍,不泛酸,食寒凉疼痛加重,脉沉,舌淡,白苔。方用小建中汤。 桂枝汤倍芍药,注意是赤芍,加饴糖10块。病人服药20余天,随访数年,未再复发。 提示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直接使用法 [例3] 患者男,45岁,干部。1988年就诊。慢性结肠炎。 腹泻不适,泻后腹痛减轻,腹泻与进食无明显相关性,久治无效。钡透示慢性结肠炎,脉弦细,舌淡暗,白苔,根稍黄,方用乌梅丸。 乌梅10g 细辛3g 干姜10g 黄连10g 当归10g 附子6g 蜀椒3g 桂枝6g 人参10g 黄柏15g 提示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直接使用法 [例4] 患者男,小儿,7岁,1988年就诊。高热惊厥。 素有高热惊厥病史,此次因扁桃体炎发热而致惊厥,诊时已肌注过安痛定等,患儿大汗淋漓,烦躁,口干舌燥,渴饮不止,倦怠。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生石膏30g 肥知母10g 粉甘草6g 粳米15g 西洋参6g(另煎兑入) 提示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直接使用法 [例5] 患者男,50岁,干部。肠痈。 腹痛拒按,时有发热,常自汗出,小便正常。脉数,舌如常。B超示阑尾炎;查血WBC 1.9*109/cm3。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大黄15g 牡丹皮10g 桃仁6g 瓜子15g 芒硝6g 提示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金匮要略》 原方出入加减 [例1] 患者女,40岁,2000年就诊,荨麻疹。 大块风疹,易出汗,压迫处风疹尤甚。桂枝汤加白鲜皮、丹皮等。 桂枝6g 赤芍6g 甘草3g 生姜3片 大枣6g 丹皮6g 白鲜皮15g 提示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原方出入加减 [例2] 患者女,46岁,1984年就诊。颅内肿瘤。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已失去手术机会,每6小时用一次甘露醇,中间2次交替使用高渗糖,但仍头痛、恶心、呕吐,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五苓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