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权视域下金陵梅氏家学的生成与转型.docVIP

清代皇权视域下金陵梅氏家学的生成与转型.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皇权视域下金陵梅氏家学的生成与转型

清代皇权视域下金陵梅氏家学的生成与转型   摘要:家族文化在朝代更替、地域迁徙的过程中,内部亦在不断演变。宣城金陵梅氏在康熙朝因擅历算这一偏端之学而得显,沿袭数代后又着力回归传统的诗文创作,以期有益于仕途。在考察梅氏家学转变时,于诸多文化机制之外,当注意到以康熙个人志趣为内核的清代皇权的重要影响,以便进一步观照特定时代的家族文化现象。   关键词:金陵梅氏;皇权;家学   中图分类号:I10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03-0165-006   宣城梅氏作为明清史研究话语中重要的文学、文化世家,是探讨江南人文史时不可不关涉的一脉。康熙初年,历算大家梅文鼎侨寓金陵,其孙梅??成开金陵分支兼以历算传家。“甲申、乙酉剧变,使这个与明王朝政治关联甚深的家族不仅门第渐衰,而且以诗鸣于世的传统亦中断,转而专力于书画或天文历算之研究。直到晚清梅氏迁南京的一支中梅曾亮以古文名世为止,梅氏家族没有出现过稍有名望的诗人。”[1]166-167严迪昌先生发明了梅氏家族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节点,却在观照演变细节上不免有所疏漏,在看似“断裂”的现象后其实仍有深层次的联系。梅氏历算家的涌现与家族文化的生成、转型受到诸多文化机制的影响,文学的血脉也始终系于其中。目前学界对金陵梅氏的研究多为选择性的阐发,或着于梅文鼎、梅??成祖孙的历算学成就,或单从梅曾亮文学创作的家学渊源角度展开,对其家族内部文化重心的转移鲜有关注。本文将在还原金陵梅氏家学生成场域的基础上,探讨清代皇权这一特殊因素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学术理想与历算家族的发端   宣城梅氏为皖南书香名家,“梅家树树花,盖谓诸梅竞秀也”[2]421,本文考察对象金陵梅氏即为其一支脉。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其兴趣广泛,务求通达,且好偏端之学,“经史而外,诸如医方、葬术、六书、九数、制器、审音、丹经、子集百家,众流兼收并蓄。”[3]文钞卷一,《与刘望之书》诸类中,又最喜历算,“某性株守,罕所交游,顾独耽算数之学。”[3]文钞卷一,《复刘北固孝廉书》此学之难为、少为激发了梅文鼎强烈的探求之欲,“非自负其偏长,亦以此中义类耐人寻绎,如陟层峰,屐与目追,如入九嶷,境随途启,连类引伸,求以自信其心而止。”[3]文钞卷一,《再寄李安卿孝廉书》由于该学在当时被视为偏门,兼之无助于仕途,故习之者稀。夹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培植的士大夫思想趣味与严峻的学术氛围的矛盾中,梅文鼎倍感苦闷,“某初学历法,欲受??而无可问之人,亦有闻其人而思往见之者,褰裳稍缓。”[3]文钞卷一,《寄李安溪先生书》清顺治十八年,梅文鼎在孤立的学术环境中与弟梅文鼐、梅文??受学于倪正,“夜则披图仰观,昼则运筹推步、考订前史,三人者未尝不共也,如是者凡数年”[3]文钞卷二,《序》,互相砥砺,渐有所成,撰《历学骈枝》两卷,“自此遂益有学历之志”[4]1。   清康熙十四年,梅文鼎不以乡邦自限,侨寓金陵,悉心收集各类藏书。[3]文钞卷一,《与刘望之书》金陵给他带来了接触西历专著、友天下名士的契机。明代以后,此地作为南方文化重镇,书坊极盛,胡应麟赞为海内丛书聚集地之一,所谓“清初西书的刊印、销售较集中于耶稣会士活动中心北京、杭州、南京等处”[5]72。同时,如黄虞稷等藏书名家也长期游历于此,客观上便于梅文鼎博览群书,众流兼收。另一方面,甲申之变后,此地成为不降志、不辱身的遗民聚集处之一,多博雅古恰之士活动于此。梅文鼎欲振兴中历的治学理想与遗民坚贞的民族情怀多有相契。因西学东传、新旧历法之争的影响,康熙帝亲政后颇为留心“九技之末”的历算学,屡向西方传教士请教,无论从钦天监的实际掌权者看还是从康熙的问学态度上考量,西法已居上风。基于当时的学术环境,梅文鼎致力于阐发中国传统历算著作中精益处,欲与炙手可热的西方历学相抗衡,“勤勤恳恳,欲令偏端之学垂诸永久”[3]文钞卷一,《答李安溪先生书》,“今但使此理显著,使古人遗绪不致为异学掩抑”[3]文钞卷一,《寄李安卿孝廉书》,很快得到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遗民学人的肯定,名声大振。他在此期间完成的学术著作《方程论》得多位学者的指正,“惟亡友温陵黄俞邰太史、桐城方位伯广文、豫章王若先明府、金陵蔡玑先上舍曾抄副墨,而昆山徐扬贡明府、??李曹秋岳侍郎、姚江黄黎洲征君颇加鉴赏。厥后,吴江潘稼堂太史尤深击节。……续遇无锡顾景范、北直刘继庄二隐君,嘉禾徐敬可先?K、朱竹??供奉,淮南阎百诗、宁波万季野两征士于京师,并屺印可。又得中州孔林宗?W博、杜端甫孝廉、钱塘袁惠子文学共相质正,乃重加缮录,以为定本。”[6]卷十一,《方程论》,发凡由此见出,梅文鼎已侧身于其时文史显要之列。   然而他并未自固于此,仍望走上更高的学术平台以求问学精进。康熙二十一年,已为知天命之龄的梅文鼎送侄梅庚入京前言其“尝溯大江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