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细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细读

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细读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艾青反复重写的精炼之作。将《我爱这土地》与艾青其他诗作如《复活的土地》《北方》《死地》《生命》等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挖掘出艾青诗歌中常用意象的深层内涵,追踪诗人情感体验的流变。   艾青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有学者将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概括为“土地”意象和“太阳”意象。“土地”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真挚的爱,是艾青诗歌中一个永恒的、歌唱不尽的对象,艾青也因此被称为“土地的歌者”。《我爱这土地》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之作。   《我爱这土地》,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写作意图非常明显,这是一篇对土地的爱的誓言,那诗人是如何表达他的这种“爱”,他所爱的“土地”又是一番什么样的状况?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首先,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片土地。以“飞鸟”的视角,自然而然地可以以一种更宽广、更自由地视角来俯瞰祖国这片土地所发生的一切。“鸟”这个意象在艾青其他诗作中也曾出现。1937年7月6日,艾青从沪杭路车厢往外看到“河岸上/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听到“从那边的丛林里/也传出了/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高亢的歌唱”。这一番春意盎然的景色,不单单是诗人从车厢往外看到的自然景物,“春天”“百鸟”的拟人化修辞,也暗喻着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抗日战争的烈火即将熊熊燃起,这片土地不再是一沟“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绝望的死水”,新的活力正在祖国的土地上复苏,“百鸟”可以喻指即将投入抗战的千千万万中国人。“假如我是一只鸟”,作为“百鸟”之一,“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何是“嘶哑的”歌唱,而不是《复活的土地》一诗中“高亢的”歌唱?这大概跟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的创作心境有关。《复活的土地》写于1937年7月6日,诗人有感抗日战争即将到来,抗战烽火即将燃起,所以,“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让希望?d醒在你自己的/久久负伤着的心里: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诗人此时对抗战抱着乐观的期望,笔下流露的自然是昂扬向上的情绪。巧合的是,第二天在古老的卢沟桥便响起了划破历史长空的枪声,让人不得不钦佩诗人对祖国大地的深切关注,对时代风云的把握。《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同年10月,武汉失守,全面抗战处于艰难的抵御阶段,中国大地遭受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诗人不得不随同其他文艺界人士撤出武汉。“嘶哑”一词,容易让人联想到“声嘶力竭”,联想到诗人想为抗战竭尽一切力量的热诚,也联想到抗战的艰难处境。而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又是什么?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土地”“河流”“风”“黎明”是歌唱的对象,由于这几个意象只是一种比喻和象征,它们的实际内涵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加以界定。它们前面的定语和形容词,虽都有所指,但又有其不确定性,造成了较大的回旋余地,扩大诗歌语言的容量。而这几个意象,均是艾青诗歌中反复使用的意象,因此读者也可以将相关诗作放在一起对读赏析。譬如“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一句,在《北方》中读者可以看到“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这里的“黄河”是具体的所指对象,但是它的内容已经被部分地融进了《我爱这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一句;可是这句诗包含的实际内容又比写“黄河”几句要宽广得多。再譬如“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在《死地》读者可以看到“那些活着的/他们聚拢了――/像黑色的旋风/从古以来没有比这更大的旋风/卷起了黑色的沙土/在流着光之溶液的天幕下/他们旋舞着愤怒”。《死地》写于1937年6月30日,虽说是“为川灾而作”,但实际上也是为全中国受苦受难的广大民众而作,诗人怀着期望,在这里清楚地点出:一场革命风暴就要卷起了,活着的人们就“像黑色的旋风”,卷起了黑色的沙土,“旋舞着愤怒”。将《我爱这土地》与《北方》《死地》相比较,可以发现前者实际上很大程度可以说是后者的浓缩,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炼;同时又是后者的扩展,因为诗歌的内涵更为宽广。从诗歌的第一节看,读者会发现,诗歌的画面不断切换,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下依次出现“土地”“河流”“风”“黎明”,诗歌的节奏、氛围、意境也发生着变化,四个排比句从“狂风暴雨”切换到“温柔的黎明”,诗歌情感的张力也从激烈转而深沉。接着两句,更是从“生”到“死”的转折,从对外部环境的描绘转向对自身内部的审视,“鸟”的视角由外向内。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然后我死了”,这里的“然后”有转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