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律史 - fox college of business - online,
唐玄宗听谏 1.大理寺 大理寺以正卿和少卿为正副长官,行使中央司法审判权,审理中央百官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凡属流徒案件的判决,须送刑部复核;死刑案件必须奏请皇帝批准。同时大理寺对刑部移送的死刑与疑难案件具有重审权。 2.刑部 刑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下设刑部、都官、比部和司门等四司。刑部有权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对中央、地方上报的案件具有复核权。并有权受理在押犯申诉案件。 3.御史台 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下设台、殿、察三院。作为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有权监督大理寺、刑部的审判工作,同时参与疑难案件的审判,并受理行政诉讼案件。 4.“三司推事” 唐代中央或地方发生重大案件时,由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组成临时最高法庭审理,称为“三司推事”。有时地方发生重案,不便解往中央,则派大理寺评事、刑部员外郎、监察御史为“三司使”,前往审理。此外,唐代还设立都堂集议制,每逢发生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以示慎刑。 中央司法机构 地方司法机构 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州县长官在进行司法审判时,均设佐史协助处理。 州一级设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县一级设司法佐、史等。 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 死刑复奏制度 唐律规定审结案件后,应向犯人及亲属宣读判决。如案犯不服提出上诉,由原审机关审理,违者笞五十。如死刑犯上诉不予复审,则杖一百。另据《唐六典》规定:申请上诉后,原审机关维持原判,可以逐级上诉,直至直诉皇帝。但禁止越诉。 唐律规定了死刑复核制度。最初由中央司法机关上奏皇帝核准,临刑前复核三次。唐太宗为慎重人命,将刑前三复奏改为五复奏。即处决前一日两复奏,处决日三复奏。地方州县死刑仍实行三复奏。如审判官不待复奏批复而擅自执行死刑的,要流二千里。 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 其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掌中央与地方监察职能。 三院之中,台院地位显赫,设侍御史若干人,负责中央百官监察,参与重大案件审理。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人,负责纠察朝仪,巡视京都及朝会、郊祀等,以此维护皇帝尊严。察院设监察御史若干人,执掌地方州县的监察工作。 从太宗起,唐代设立十道监察区,每道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巡视,发挥皇帝“耳目之司”的作用,纠举地方官吏的不法和犯罪。 安史之乱 宋太祖解裳赐将 宋太祖受言 宋太宗容直 宋立法活动 1.《宋刑统》的制定 太祖令工部尚书判大理寺卿窦仪等,主持修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宋刑统》经太祖批准“模印颁行”,成为历史上第一部雕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宋刑统》在内容上沿袭《唐律疏议》,在各篇下分213门,律后附有唐中期以后到宋初的敕、令、格、式。《宋刑统》在体例上取法于唐末和五代的《大中刑律统类》与《大周刑律统类》,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成文法典。 2.编敕活动 自太祖制定《建隆新编敕》后,凡新帝继位或改元都有编敕。敕又分为不同层次,有针对全国的,有针对一司、一路、一州、一县的编敕。太宗时有《太平兴国编敕》与《大中祥符编敕》等,规模与数量远过太祖时期。仁宗时“律敕并行”,导致法令不一,相互矛盾。神宗变法宣布“律不足以周事情,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以敕”,进一步提高敕的地位,“使律恒存乎敕之外”。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南宋孝宗以前。南宋孝宗后,又把敕、令、格、式分门别类汇编,名为《淳熙条法事类》。宁宗又颁布《庆元条法事类》。 3.编例活动 宋代重视编纂条例(指挥)和断例,以适应复杂社会形势。神宗变法期间首颁《熙宁法寺断例》,南宋高宗颁布《绍兴刑名断列》等。北宋哲宗首颁“权宜指挥”,至南宋中期指挥达数万件,地位日重。 刑罚制度的改革 1.折杖法 宋太祖建隆四年颁折杖法。即笞杖刑折为臀杖,徒刑折为脊杖,杖后即释放;流刑脊杖后于本地配役一年;加役流刑,脊杖二十,就地配役三年。从而使“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减决数”。其弊端是“良民偶有抵冒,致伤肢体,为终身之辱;愚顽之徒,虽一时创痛,而终无愧耻”。徽宗时对徒以下的折杖刑数重作调整,减少对轻刑犯的伤害。 2.刺配刑 宋太祖初期规定了“刺配刑”。它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既杖其脊,又配其人,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太祖设置此刑,原为宽贷死刑之制。但被后代滥用,既复活肉刑,又没有发配地近远之限,影响恶劣。至神宗时刺配的编敕条款已有200条,南宋孝宗时增至570余条。 3.凌迟刑 宋仁宗时在法定绞斩死刑外,增凌迟刑,用以惩治荆湖地区以妖术杀人祭鬼的犯罪。从北宋至南宋,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