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基础科学]蛋白质连接技术1-1ok.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础科学]蛋白质连接技术1-1ok

蛋白质连接技术 主 编 洪孝庄 孙曼霁 编 著 者 洪孝庄 孙曼霁 龚雄麒 仲伯华 沈倍奋 陈泮藻 李春海 卢秀桂 何云汉 中 国 医 药 科 技 出 版 社. 前 言 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在其相应的研究领域中也出现许多新颖的应用技术,蛋白质连接技术即是其一。蛋白质连接技术的出现最早是在本世纪20年代,在化学免疫研究中,首次合成人工抗原时已开始使用。此后,在免疫学研究中,特别是在免疫标记技术中广为应用并迅速发展。从40、50年代的免疫荧光技术,60年代的放射免疫技术,到70年代的酶免疫技术,及在此前后出现的发光免疫技术、胶体金免疫技术和稀土元素免疫标记技术等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蛋白质连接技术。更为突出的是在1975年单克隆抗体的研制成功,以及化学家们新合成的多种异型双功能交联剂的出现,更将蛋白质连接技术的应用推向新天地。近些年来,在国内外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导向药物、免疫毒素相载体释放药物的研究中,亦广泛采用此类蛋白质连接技术。如将某种药物(例如抗肿瘤药物)或毒素与载体分子(如单克隆抗体或受体)进行交联组成导向药物,人们誉之为“生物导弹”。应用这种技术,将抗肿瘤药物(如多诺霉素、丝裂霉素、氨甲蝶吟等)或毒素(如白喉毒素、蓖麻毒素、红豆毒素等)作为弹头药物与肿瘤单克隆抗体作导向载体所制成的导向药物,对相应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大大超过一般抗肿瘤药物。毒素大多都是蛋白质,所以,上述蛋白质连接技术则可选用于导向药物的制备。更为可喜的是,近些年来,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特别是在核酸探针的研究与应用中,蛋白质连接技术也大显身手,有人称其为分子生物学的支撑技术。随着这一技术的应用及其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不断开拓,蛋白质交联方法也不断改进和渐趋完善,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重视。 目前,蛋白质连接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人工抗原的合成,而且在小分子物质(如毒物、药物、激素等)和生物大分子的标记免疫分析(放射免疫分析RIA、酶免疫分析EIA、荧光免疫分析FIA、发光免疫分析CIA、时间分辨免疫分析TrFIA)、标记受体分析(放射受体分析RRA、酶受体分析ERA)及竞争蛋白结合分析等配体结合分析方法中,普遍用作标记配体的制备方法。此外,在基因探针标记、肿瘤标志和诊断研;究中也广为采用。 蛋白质连接技术是一种具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新技术,近几年来快速发展和更趋成熟。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它所涉及的问题较多,无论从理论上或在实践中都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阐明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涉及这一技术的国内外文献及著述不少见,也是大家非常数悉的。然而,至今未见到对此类技术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 为满足有关科技研究工作的需要,我们几位作者,根据多年科研实践之所得,并参阅有关文献,从介绍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出发,以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为目的编写本书,愿为同行提供有用的研究工具。 由于本书涉及内容较广,作者水平有限,经验不足,书中难免有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洪孝庄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1992年5月 第一章 蛋白质交联方法及其应用 仲伯华 龚雄麒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蛋白质交联系指将小分子物质(如药物、半抗原等)或大分子物质(如酶、蛋白毒素等)以共价键的方式连接于蛋白质分子,以制备人工抗原、酶标抗体、载体释放药物、抗体导向药物和免疫毒素等。随着放射免疫分析法、酶标免疫技术、载体药物学和导向物学的发展,蛋白质交联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改进和完善,并且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蛋白质交联方法首先发展于人工抗原的制备研究。自70年前Landsteiner第一次合成人工抗原以来,人们将许多没有抗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半抗原)如化学药物、神经递质和激素等与蛋白质或多糖等载体大分子共价结台;使其具备抗原性,以诱发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用于放射免疫分析等。为了使放射免疫分析达到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要求,前人对半抗原和蛋白质连接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重氮化法、戊二醛法、混合酸酐法、二异氰酸酯法及卤代硝基苯法等交联技术 近1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酶标免疫检测技术,要求制备保持酶的生物活性和抗体的免疫结合活性的酶—抗体偶合物。常用的交联方法如戊二醛法、碳二亚胺法和混合酸酐法不可避免地要产生酶或抗体的自身交联产物或多聚物,致使交联效率降低、结合物活性减弱。为了克服这一不足,人们发展了异型双功能交联试剂,如N—羟基琥珀酰亚胺—3—(2吡啶基二硫)—丙酸酯,以实现控制交联,提高交联反应的选择性和交联产物的均一性。 将药物与大分子载体连接,制备药物一载体结合物,以改善和控制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实现缓释给药和定向给药,提高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指数。这是

文档评论(0)

ipbohn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