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学]刘彦伟博士开题报告终版
河 南 理 工 大 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 号: 110601010103 姓 名刘彦伟学 位 类 别工学博士学科、专业安全技术及工程研 究 方 向导 师 姓 名刘明举填 表 日 期2008.11
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处制
说 明
抓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是保证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加强对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特印发此表。
研究生一般应在结束课程学习之后的第一个学期内通过文献调研,主动跟导师讨论,完成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该在学位授予点(或相应的研究室,教研室)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上报告,听取意见,论证后再填写此表。
此表经过导师和有关人员签字后,一式三份,交研究生工作秘书处,研究生工作秘书汇总后,交研究生处培养办公室一份(备查)。
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必须提交研究生工作秘书处的那份开题报告。
本报告存入研究生技术档案,是学位评定材料之一,填写要认真,要求用5号宋体字体,A4纸双面打印,如栏内填写不下,可另加附页。
研究题目:构造煤瓦斯解吸规律与放散模型研究 课题来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煤矿瓦斯灾害的地质构造作用机理”、 河南省杰出人才计划“构造软煤特征与配套探测技术研究” 一、文献综述与选题依据(选题的理论依据和实用价值、前人在本研究领域的成果、国内外目前的研究动向及进展),并列出主要参考文献目录(以“文献综述”中出现先后为序进行编号,且编号与“文献综述”中标注一致,书写格式按国标GB7714-87执行,要求参考文献:博士研究生不少于50篇,硕士研究生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文献:博士研究生不少于30篇,硕士研究生不少于15篇):(可加附页)
1、研究目的、意义
我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7%。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预计2050年仍将占50%以上[1]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煤炭工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综合考虑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等因素,预测2010年全国煤炭需求总量为26亿吨[],即煤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一直是我国居支配地位的主要能源。因此,煤炭工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其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是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问题但我国煤炭资源绝大部分埋藏深,煤炭赋存条件复杂,自然灾害较为严重,不适合露天开采,95%以上是矿井开采。我国生产技术条件和装备总体比较落后等决定了煤矿安全问题仍是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每年的事故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如将小煤窑计算在内均超过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大型突出,”11.12”突出点附近存在厚度为2.5m的构造软煤;鹤煤六矿”10.13”突出点附近煤的坚固性系数仅为0.09~0.16,瓦斯放散初速度达21~25。构造煤的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瓦斯放散能力强、解吸速度快、煤体强度低、应力敏感性强、透气性低,具备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瓦斯动力学和力学性质条件,是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关键环节。同时,不同破坏程度构造煤的瓦斯解吸规律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参数的准确性和瓦斯含量等基础参数的测量精度,进而影响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和工作面预测的可靠性,导致突出危险预测参数敏感性差或低指标突出事故,增加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的盲目性,因此,研究不同破坏程度构造煤的瓦斯解吸规律以及与突出危险性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另外,通过研究构造煤的孔隙结构特征和瓦斯解吸动力学,综合考虑扩散和渗透对瓦斯解吸过程的影响,拟建立构造煤瓦斯放散的数学模型,阐述构造煤瓦斯放散的过程和机理。
2、文献综述
(1)构造煤研究
傅学海[]等则依据测井曲线将煤体结构划分为原生结构煤-碎裂煤、碎斑煤和糜棱煤三类。琚宜文[]提出一套构造煤结构成因分类方案:按照脆性变形系列分为碎裂煤、碎斑煤、碎粒煤、碎粉煤、片状煤、薄片煤。煤的孔隙是在成煤过程中形成的,煤的孔隙结构与分布是研究煤层气的赋存状态、气、水介质与煤基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煤层气解吸、扩散和渗流的基础。,已有不少研究者对比测试了不同矿区、不同煤级的原生结构煤与构造煤的孔隙特征,大多数研究表明构造煤主要增加了中孔、过渡孔的孔容,不影响微孔的孔容,即构造变形没有影响到小于100?的微观尺度上。Hower[]研究认为构造变形不会对纳米级结构产生变化;国内最早比较构造煤和原生结构煤孔隙特的是王佑安和杨思敬[1],根据对29个不同破坏程度类型煤样的压汞实验结果,发现渗透孔隙体积(孔径100-10000?)随煤体破坏程度增高而增大,最大时是原生结构煤的6.5倍之多,其原因主要是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