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v7o[应用文书]来自马岭村等三村民情日记
4月1日星期五多云转小雨
向省国土厅巡视组汇报完工作后,已是上午九点半了。我迅即走出局办公楼,驱车直奔竹山县楼台乡。
这次开展“三万”活动,我局联系的4个村,要数楼台乡马岭村条件最差。两个多小时后,我们驶上了通向马岭村的村级公路。路窄弯急,一边是滔滔的堵河水,一边是幽幽的百米深谷。车子沿着堵河又艰难地前行了近一个小时,终于到达了马岭村。村党支部书记田永荣是一位50多岁的汉子,淳朴老实,不善言辞。
在与村干部的座谈中,我对马岭村的贫困有了更真切的感受。马岭村有4个村民小组254户1044人,村里有“四多”:坡地多,全村有1600多亩耕地,但水田不足10亩;贫困户多,全村低保户、五保户加起来约占全村总户数的40%;外出务工人员多,全村有150户举家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田永荣心情沉重地说,马岭村当务之急要解决“四难”:一是山上还有两个组不通公路,需尽快解决部分群众行路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困难,全村有三分之二的农户看得见堵河水却用不到水,人畜饮水靠修建水窖解决;三是村上原有200多亩木瓜园,由于诸多因素而摞荒,需整治改造;四是有500多人居住在一大滑坡体上,村民房屋都有不同程度的开裂,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压在我的心头,沉甸甸的。尽管我清楚这一揽子问题靠我们一个部门的力量还不能够全部解决,但我秉持一条,给基层干部和群众发展的信心和办法应该比资金、项目扶持更为重要。我在向镇、村干部介绍了市委、市政府开展这次“三万”活动的目的、任务后,逐一提出了解决“四难”的办法:关于木瓜园的改造,我对同行的土地整理中心主任说,立即安排专人做好项目踏勘和可行性分析工作,适合申报土地整理项目的,作为今年市级项目予以安排;关于滑坡体防治,市局近日安排人员做好勘查工作,如不适合工程治理,就想办法让群众避让搬迁,积极申报省级应急防治项目;关于人畜饮水和行路难,市局将积极做好相关部门的工作,争取支持,力争早日解决村民们的行路和吃水困难。
下午,我与镇、村干部及工作队员一起实地察看了该村一、二组滑坡情况,向随行的地质环境科长程晓武作了具体的安排。随后,我们走访了几家农户。村民邹金玉今年63岁了,两个儿子外出打工,家里6亩旱地由两个老人耕作,老人身体不好,基本上干不了重的农活。说起现今的农村政策,老人说:“现在的政策没得说,种粮补贴、合作医疗等政策都给我们了,吃饭没有问题,就是我们这里的条件差,地薄,在地里刨不出几个钱,想搞几个活钱,又不知道搞啥子,大部分劳力只有外出打工。”老人的一番话对我很有触动,他并没有谈到是如何的穷,如何需要帮助,而他最需要的却是一条能致富的路子。这是多么诚实可敬的百姓啊!
4月2日星期六小雨
早就听说红庙村的生猪养殖很有特色,早上匆匆吃了点饭,便朝红庙村赶去。村党支部书记鲍升树精明能干,是村上致富带头人,讲起该村农业产业基地计划如数家珍,建一个年出栏生猪1000头的养殖基地,发展1000亩油菜基地,改造低产田300亩……
说话间,我们已到了村上建成的标准化养猪场。鲍升树介绍:“一头猪一天5斤饲料的标准,可长两斤肉,150天出栏,按照目前的市场价,一头猪纯利润可达300元。”在这样偏远的山村能看到这么上档次的养猪场,我既惊讶又高兴,真是“穷则思变变则通”!
看过养猪场后,我们又来到了该村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看到平整的土地、整齐的田垅、长势喜人的作物,让人心情舒畅。这里叫王家河沟,村上的水田主要分布在河沟两岸,土地没整治前几乎每年都要遭受水灾,水稻收成很低,有的年份甚至颗粒无收。现在不同了,这些地经过竹山县国土部门实施的整治,全部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土地整理项目能取得这么好的成效,我感到十分欣慰。
从红庙村驱车约半个小时,我们就到达了峪口村。峪口村是我局的帮建联系村。前几年,我们根据峪口村移民迁建、土地稀缺的实际,积极支持该村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在山坡上开发整理了500余亩土地发展茶叶产业。村党支部书记程功意谈起今年的打算时说,村里想建一个茶厂,带动全村茶叶产业发展。经与镇、村干部进一步核计,我们觉得发展茶叶产业符合峪口村实际。我立即要求同行的土地整理中心主任与村里加强联系,加紧做好该村土地整理项目的选址、踏勘、立项工作,为峪口村打造千亩茶叶基地提供耕地资源支撑。这件事让我对国土部门开展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土地开发整理不仅需要 “增地”,更需要发挥好对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服务支撑作用,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促进农民增收。
在下午返程的路上,我的思绪一直在马岭村、红庙村、峪口村萦绕。两天的所见所闻,有喜有忧,深感市委、市政府“一统三分”战略的正确和“三万”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现在关键是我们要带着满腔的热情去抓好落实,实实在在为帮扶村和农民兄弟做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