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区域经济学教学幻灯片——城镇体系与区位经济发展
3.城镇体系与区位经济发展 A.教学课时4课时 B.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了解城镇的四大功能及小城镇的作用 ~了解城乡联系的有关理论,城乡联系模式,城乡联系途径。 ~掌握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 C.本章教学重点 ~概念:规模经济,聚集经济,中心地理论,城镇体系,城镇规模 ~城市首位度 ~城镇的规模 ~城乡联系的理论,途径,模式 D.本章教学难点:中心地理论,城镇规模的确定 E.正文 3.1城镇在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功能 3.1.1.聚集功能 城乡本身是一种分工与专业化发展,其实质是提高了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这是斯密的观点.分工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二方面;一是导致规模经济,二是聚集经济. 1.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伴随生产能力的扩大而出现的批量的扩大;规模经济是指,规模的收益递增现象,具体表象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向下倾斜.因此,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 规模经济有二种情况 一是,最初从设备,生产线等个别生产过程的规模,称为工厂的规模经济. 二是,指企业规模经济,即实行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组织,如股份公司,控股公司大型企业集团的出现使若干工厂联合在一个经营实体中所形成的经营规模的扩张.从企业结构上看,是多部门的企业,导致成本下降,效益提高;从市场角度看,提高了市场集中度. 2.聚集经济: 也就是外部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外部经济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他本来无法占有而其他人占有的利益。这种外部经济,在各种企业集中的地区(城镇)更为明显。 “当一种工业已这样选择了自己的地方时,他是会长久设在那里的.因此从事同样的需要技能的行业的人,互相从邻近的地方所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因此他就成为更新的思想的源泉。不久辅助的行业就在附近的地方产生了,会给上述工业以工具和原料,他为组织运输而在许多方面有助于他的原料的经济”(马歇尔;同上) 马歇尔论述了外部经济的各个方面: (1)在聚集区里,众多厂商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可以节约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降低辅助行业提供服务的成本。 (2)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在聚集区,人际频繁交往,专业技术和信息传播很快,企业间相互学习模仿,成本很低。 (3) 较高效率的地方_劳动力市场 4)促进企业合作 (5)通过竞争提高效率。恩格斯说:二百五十万人聚集在一个地方使二百五十万的力量增加了一百倍 3.1.2创新功能 城镇是新技术新观念的创新地,是带动区域进步的驱动器。 城镇具有创新功能的原因有二: 1.城镇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创新提供了基本前提。 2.城镇人口和经济的高度集中,使人们产生竞争激励。 3.1.3.辐射功能 即对周边区域的扩散作用。扩散有二种形式:无形扩散(智能,信息和服务的扩散)、有形扩散(人才,资金,设施,商品的转移)。 城市辐射到城乡一体化,再到4M状态:大众一体化,发展稳固化,区域现代化,交流双向化。 3.1.4.协调功能 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突出,城镇可向广大腹地转移产业、产品、技术,使劳动力、生产能力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城市则集中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3.2.城乡联系和区域的形成 3.2.1. 城乡联系的有关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阶段论: 认为城乡分离是分工的结果,“极度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文明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过渡开始的,已贯穿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城市主体表明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他们认为:分工导致城乡分离,城乡分离又使社会资本向城市集中,各种要素(经济,政治等)向城市集中,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然,也导致城乡的对立。——私有制下的无法消失,只有在公有制下才能消失,——实现城乡一体化。 2.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城市中心论 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论,赫希曼的中心一外围模型,弗里德曼的空间极化发展理论等,强调区域经济的增长的不平衡的规律,同时,认为核心与外围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资源要素的“自上而下”的滚动来发生的,强调了城市的主导作用。即强调以城市为中心,资源要素从城市到乡村的“自上而下”滚动来带动为乡村地区的发展。都有一种“城市偏向”,过分强调城市的作用,有些不去批评只是对区域 空间结构的静态描述,而非动态分析没有考虑区外联系。 3. 80年代以来有关城乡联系的新理论 首先对以大城市为中心,自上而下的发展政策抱着批评的的是利普顿(Lipton):认为不发达国家之所以不发达,穷人之所以穷,本不是因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