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等教育]艺术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及论文格式11
浅析台湾校园民谣的兴衰历程文献综述
陈培杰
艺术系 指导教师:江华清
摘要:校园民谣记录了一个时代,一个文化氛围,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70年代中期,校园民谣在台湾兴起,并且发展迅猛。1974年到1980年是台湾校园民谣的鼎盛时期,这时台湾共产生了300多首校园民谣。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台湾校园民谣高潮渐渐衰落。
关键词:台湾校园民谣兴衰历程 艺术特点 发展问题 可行性
有人说校园民谣就像一首素淡的小诗,充斥着唯美主义;也有人说,校园民谣的本色即应素淡,惟其如此,才能体现校园的特色。确切些说,充盈校园民谣中间的,主要仍是个人的情绪或情感经历,而具有真正社会批判意识的作品还未出现,尤其是一些能够引发人们深思的、真正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
一、研究背景及动态
校园民谣指的是流行于校园,广受学生喜爱、体现校园生活和学生心情或感受的歌曲,又被称为“校园歌曲” 、“现代民歌”、“乐府民风”等等。校园民谣极富有校园味道,充满着朝气,毫无修饰的真情流露,听起来让人感觉十分亲切自然,它形象地反映出年轻学生的校园生活,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让人们耳目一新!
台湾校园民谣在二十世纪70年代兴起于台湾,1974年到1980年的达到顶峰期,共产生了300多首校园民谣。但是由于校园民谣未形成一套与社会相适应的商业化运作机制,决定了不能完全以流行音乐商业动作机制,再加上各种粗糙的创作手法,使校园民谣迅速降温,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二、评述
校园民谣以“技巧趋于现代、精神走向中国”为创作原则,因而也被称为“现代的民歌”。它从我国的民间歌曲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将西方乡村歌曲的音乐元素融会其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通俗歌谣体”体栽。音乐结构短小精悍,旋律简洁朴实、清新爽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感。它不论写景物,写风月还是写爱情,在文字意境方面都给人以美感,散发出淳朴的乡土气息,是青年学生求新、求变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动表现。
三、结论
当我们回首青春的时候,所有真实的、虚幻的、美丽的、迷惘的片段扑面而来,就像我们静静坐在窗前准备用一生去记忆的一道风景。而当它随风而逝时,除了美丽,谁能清晰地记得它的每一种色彩,谁能把它讲述得像那个瞬间一样真实。校园民谣只是人们有意识的给定的一个名字。其实校园民谣的土壤永远在那些心怀无限梦想的校园里。(宋体小四号字)
参考文献:(黑体四号字,顶格)
[1]. 蔡子民:《台湾文化思潮与两岸情结》[M]第94页 2002年8月台海出版社出版.
[2] 叶松庆. 心灵的呼唤——谈校园民谣的兴起[J]. 青年探索, 1995,(02).
[3] 苗延威,1991,乡愁四韵:中国现代民歌运动之社会学研究。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余光中诗、杨弦曲,1975,中国现代民歌集.
[4]/html/1/20071261517625.html,爱播,2007-1-26.
[5] 叶松庆. 心灵的呼唤——谈校园民谣的兴起[J]. 青年探索, 1995,(02)
[6] 校园歌声[J]. 音乐天地, 2004,(09)
[7] 姜鸿彬. 整容悄然走进校园[J]. 高中生之友, 2005,(06)
[8] 虞文琴 , 钟立民. 春雨校园[J].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5,(01)
[9] 姚兰 , 贺小鹏 , 童鑫. 关于校园民谣 酷热的季节 2001校园民谣的潜伏期[J]. 国际音乐交流, 2001,(09)
[10] 翁嘉铭《从罗大佑到崔健─当代流行音乐的轨迹》[M],16页.
[11] 蔡子民:《台湾文化思潮与两岸情结》[M]第94页 2002年8月台海出版社出版.
莆 田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题 目XXXXXXXXX
学生姓名 XXXX
学 号 1234567890
专 业 XXXXXXX
班 级 XX042
指导教师
二00八年八月十日
目 录(黑体一号字,居中)
一、一级标题题目……………………………………………………………(页码)
(一)二级标题题目……………………………………………………(页码)
(二)二级标题题目……………………………………………………(页码)
……(宋体四号字)毕业论文题目(黑体二号字居中)
------副标题(黑体二号字)
作者署名(宋体四号字,居中)
(所在院系 指导教师:XXX)(楷体小五号字,居中)
摘要(黑体五号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