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音乐像座巴别塔》记录.docxVIP

读书笔记——读《音乐像座巴别塔》记录.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书笔记——读《音乐像座巴别塔》记录

读 书 笔 记——读《音乐像座巴别塔》杂记呼市赛罕区东风路小学李北蓓读书笔记——读《音乐像座巴别塔》杂记巴别塔,圣经中写到的人类想要共同修建通向神国的高塔,后来由于上帝把人们分化了不同的语言使之不能交流,于是塔没有修建成。但人类还是共同完成了“巴别塔”——音乐,人类共同的语言,通往神之国的道路,灵魂的终点。“我一听到瓦格纳(Wagner)的音乐,就想入侵波兰!”,这是这本书中前言使用的第一句话,伍迪·艾伦在《曼哈顿神秘谋杀案》中的名言,以自己的方式描述了哲学家贝尔纳·赛夫称之为音乐的“令人不安的”特征,音乐是“激情的文化,这种激情煽动屠杀……”看完这句话,想起第一次听到瓦格纳的《女武神》,是在电影《现代启示录》中的战争场面,直升飞机飞过,音乐确实充满了战争气息。这本书其实是在叙述1870年—1914年欧洲的音乐和文化,以“民族”的角度,以史学的研究方法,来完成对欧洲多民族音乐的研究。说起民族音乐家,不由得会想到肖邦和波兰,想到斯美塔那和《我的祖国》等等。但其实从我的欣赏角度来看,欧洲的音乐实在不那么“民族”,各国的音乐听起来都是欧洲和声织体,贝多芬的《悲怆》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就音乐民族性来看也没什么太大差别。不像维吾尔族音乐与蒙古族音乐的差别那么大,连小孩子都听得出来。于是本书就开始从各个方面论述各民族的音乐如何体现民族性。首先肯定离不开政治,在各个有独立政权的国家中,艺术肯定有一部分是为政权服务的,歌颂统治阶级的。那么这一部分音乐肯定就是带有民族性质的。音乐家们接受爱国主义协会和国家机构委托,把音乐的热情倾注到协会的生活中,或是民族运动中。于是音乐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与音乐活动的专业化密切相关。与音乐有关的协会、商业企业和国立机构交织成复杂却又协调的网络。民族合唱团是能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演形式。书里写到:仔细环顾欧洲,明确地参照民族主义观点的合唱团几乎涵盖了所有民族。一些民族作曲家从合唱团开始了他们的音乐生涯。合唱的音乐作品,即使没有被纳入明显带有民族主义的政治计划中,也保持着一种模糊的宗教性。把民族主义作为现代社会中代替宗教的现象去分析,只能受到合唱音乐作品中民族情感和宗教系统融合的影响。记得我在读在职研究生时上金铁宏老师的民族音乐学,最后结课的作业题目是如何让本民族音乐文化不再消退,我们几个学生刚开始都写了让国家保护语言、成立学校,国家组织合唱团舞蹈队、成立保护协会等,于是作业就被金老师退回来要求重写。金老师非常愤慨的说:“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去指望国家来做什么事情?如果国家不做,民族音乐还要不要保护?如果你想保护,你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全部低下头自我反思。确实,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弘扬,真的需要从自身做起,想要保护民族音乐不消亡,甚至还要发扬光大,就要自己去学习民族语言,到地方采风去记录原汁原味的歌曲,成立合唱团等进行演出,改编成通俗歌曲进行传唱等。这一点非常佩服师大的徐敬泯老师,能够把师大的合唱团排练的那么好,把内蒙古的民族音乐带到世界各地,这也是我们学音乐的人应该做的事情。另外一点书里引起我注意的是,民族音乐中的“英雄主义”与“男性化”,民族音乐中,歌颂民族英雄是非常常见的题材,但英雄几乎都是男性角色,如贝多芬的《英雄》就是写给拿破仑的,我们内蒙古也有很多歌颂英雄的民族音乐像《嘎达梅林》、《圣主成吉思汗》等。在1870年后的欧洲,音乐作品中女性几乎都是失败或者衬托的角色,如托斯卡自杀、卡门被杀死在离竞技场几十米的地方、阿依达被活埋等。借助英雄主义的某种形象的表达,我们从中理解音乐本身是如何有助于同时确立一个男性特征和一个民族特征的。音乐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对立被理解为和声音组合在一起的大量的二元对立:力量与温柔、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欢乐与忧伤、熟悉的和异域的、热和冷、旋律与节奏、奢华与简朴等。最后一部分让我十分有感触的就是关于“民族地理学”,民族特征明显的音乐很多带有地理性,描写本民族所在地的山川、河流和乡村等。比如我们十分熟知的约翰·施特劳斯作品《蓝色多瑙河》。这样音乐就普遍起到定义与广阔的文化领域联系到一起的民族地理的作用,借助它能够重新安排与欧洲其他民族形成关联(和平或对立)的民族。音乐既是大自然的声音,又是表现大自然的一种方式。想想我们蒙古族的音乐也是这样,歌颂蓝天草原,歌颂宽广的胸怀。《克鲁伦河》、《蓝色的故乡》等作品,真切让人感受到音乐是表达自然的声音,是人类的巴别塔。《音乐像座巴别塔》这样学术性很强的书,看几遍是无法完全理解的,需要在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和阅读中加深感受,读书笔记未完待续。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