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论四
中国古代文论(四) 主讲人:王顺娣 第七章 清代文论 一、总结(集大成)时期 清代学术有一特殊的现象…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间,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1、对传统诗学全面总结和理性思考 叶燮《原诗》 2、清诗话卷帙浩繁,且体制完备 劳孝舆《春秋诗话》、费锡璜《汉诗说》 王葆《全唐诗话》、郑方坤《五代诗话》 孙涛《全宋诗话》、周春《辽诗话》 查羲《元人诗说》、程作舟《皇明诗话》 杨际昌《国朝诗话》 厉鹗《宋诗纪事》 陈衍《辽诗纪事》 《金诗纪事》、《元诗经事》 陈田《明诗纪事》 二、文论概括 1、诗歌理论批评 王夫之 叶燮 2、戏曲理论批评(李渔) 3、小说理论批评(金圣叹) 第一节 王夫之 一、情景相生论 1、情景关系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姜斋诗话》 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情与景互相依托 情生景:因情而触景 景生情:触景而起情 2、现量说——创造情景交融的诗境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现量:本为佛家术语,指感官接触外物时的直观感受 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 现量说:强调创作主体直接的审美观照,无需比较、推理等抽象思维,靠的是瞬间艺术直觉。 二、四情说——对“兴观群怨”的新释 1、兴、观、群、怨源于情 惟此窅窅摇摇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可群、可怨,是以有取于诗。 情为根本 诗之泳游以体情,可以兴矣;褒刺以立义,可以观矣;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含其情而不尽于言,可以怨矣。(《四书训义》卷二十) 兴:对情感的体验 观:情感中蕴含褒刺、义理 群:情感的共鸣 怨:情趣无穷 2、兴、观、群、怨:不可分割的整体 摄兴、观、群、怨于一炉。 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 第二节 叶燮《原诗》 《原诗》:以论诗之源为宗 系统阐述诗歌的本原、文学发展以及创作思维规律等问题,理论系统性超越前代。 一、艺术本原论 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审美客体之“理、事、情” 审美主体之“才、胆、识、力” 1、审美客体之“理、事、情” “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乔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理:指事物的本质、内在规律 事:事物循其“理”而发生发展过程 情:事物所呈现的情状 要之作诗者,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以解解,即为俗儒之作。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事,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 更富概括性、形象性、蕴藉性 2、创作主体之“才、胆、识、力” 才:才华,具体写作才能 胆:破旧创新的胆量和气魄 识:高度艺术鉴赏辨析能力 力:富于独创性的笔力 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起决定作用的是“识” 二、文学发展史观(相续相禅论) 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词句,递嬗升降不同,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 续:后者接武于前者。(连续性) 禅:前者让位于后者。(创新性) 其原因有: 1)时代使然 且夫风雅之有正有变,其正变系乎时,谓政治、风俗之由得而失,由隆而污。 2)诗歌自身发展演变 不读《三百篇》,不知汉魏诗之工也;不读汉魏诗,不知六朝诗之工也;不读六朝诗,不知唐诗之工也;不读唐诗,不知宋与元诗之工也。夫惟前者启之,而后者承之而益之;前者创之,而后者因之而广大之。 第三节 李渔 封建时代古典剧论的集大成者。 从戏曲的案头文学到表演艺术的转换,真正确立戏剧的独立艺术品格。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演习部·选剧》) 一、论戏剧结构 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