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鞭炮声里的文明思量人民时评文档
鞭炮声里的文明思量(人民时评)
吕晓勋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09日 05 版)
与人为善,放之于公共场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管好自己,不给他人添麻烦
最近,一张两位穿着工作服、站在寒风中举着心愿卡的老年环卫工图片,在朋友圈中被刷屏分享:年轻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回家过年!谢谢体谅!这张图片转发很广,很多网友表示支持。
不过,随之而来的一张图,让人颇为矛盾。一位低着头沉思的卖鞭炮大爷,被配上了旁白:请大家多买点可怜老人卖的鞭炮。有人由此发问,如果同时面对这两位老人,鞭炮到底买还是不买?
类似的道德链条,如果接着往下嵌套,我们还能列举好多。这些道德困境的背后,其实有着共同的文明指向:过年应该放松开心,不过在自己快乐的同时,不妨多体谅一下别人的难处。与人为善,放之于公共场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管好自己,不给他人添麻烦。
对此,有人可能会反驳,过年放鞭炮,是千百年来的文化习俗。这个时候不放,还过什么年啊?再说了,环卫工在春节期间打扫卫生,是工作的一部分,就像医院有医生,派出所有警察,一些特殊岗位过年有人值班是不能避免的。
诚然,放鞭炮是年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形式,它寄托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现实中,禁放在不少地方之所以难推行,主要原因还是有违“鞭炮不响不成年”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这种源于农耕社会,颇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表现形式,在城市快速发展、人群愈加密集的今天,正显示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火灾、空气污染、突发事故……再加上为此投入的宣传防护、治理善后成本,综合考量起来,鞭炮声响背后的社会成本并不低。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到目前为止,全国有近700个城市禁放或限放烟花爆竹。
这种传统和现实的纠结,正说明对待烟花爆竹问题,不能简单化处理,需要统筹兼顾方方面面的因素。简单的一刀切,往往会引起民意反弹。因此,在加强管理、确保安全的同时,也应采取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凝聚更多文明共识,积极引导人们依法、文明、安全燃放烟花爆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仅仅是环卫大爷,在医院中焦急治理伤员的医生护士,被群众一次次求助唤去的片区民警、消防员等等,他们又何尝不想早点回家与家人团聚?但为了工作需要,为了公众利益,他们往往只能选择坚守岗位。如果我们有节制地燃放烟花爆竹,多一点安全意识,少一些不当行为,他们的工作压力或许就能减轻一些。即便很多人不会因此提前下班,起码他们工作的精神负担会小一些,心情也会更愉悦。中国人讲究一个“情”字,自己过得开心,也让别人舒心,不正是佳节应有的氛围吗?
事实上,文化传统的延续,从来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照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时代发展做出合乎社会需求的调整,才是对文化的最好传承。理性地购买和燃放烟花爆竹,是对公民责任意识的考验,也是涵养公共文明的必经之路。但愿“环卫大爷求少放鞭炮”的场景,能带来更多的心灵触动,引发更多的文明选择。
“被逼的”便民服务失民心(今日谈·抓作风不放松)
刘长顺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09日 01 版)
一次去某地服务大厅办事时,外面忽然下起了雨。正好大厅墙角便民处有雨伞,就走过去想借用。叫了几声,一位工作人员走过来说,要交押金,会计恰好不在;而后又说锁上了,管钥匙的人外出办事了。躲雨时聊天得知,去年文明城市创建时,规定必须有便民服务的雨伞、饮水机等,否则就会被扣分。这些雨伞,正是“被逼”放置的,从没用过。
创建文明城市,是改善文明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一些地方借此东风推出许多便民服务,很受群众欢迎。一把小小的雨伞,给急需的群众遮风挡雨,传递的是温情,承载的是作风。可如果要用时却是“铁将军把门”拿不到,或是手续繁琐不便民,这种便民服务就变成了摆设。
作风不过硬,文明创建难免掺杂水分;工作不细致,便民服务就会走样打折。为民服务的观念不真正确立,形形色色“被逼的”便民服务就还会出现,“文明创建”时或许能得分,在群众心中却实实在在失了分。
回望华不注
安立志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09日 24 版)
济南南部有山,曰千佛山。拾阶而上,过唐槐亭,半山腰见一牌坊,匾额金字——“齐烟九点”,化唐人李贺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而用之;牌坊背面集有王羲之“仰观俯察”四字。由牌坊回望泉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举目北望,滚滚黄河绕城东去,平畴草木,绿野阡陌,从西到东,高高低低,九座山头,或立或卧,散落于黄河两岸,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齐烟九点”。华山是其中翘楚。
此华山非西岳之华山,而是华不注山之简称。岁月悠悠,很多“老济南”也未必能说出它的原名,更别说来历了。“华不注”语出《诗经·小雅·常棣》中的“常棣之华,鄂不韡韡(wěi)”。常棣即棠棣;此处之“华”,
文档评论(0)